我国十年期国债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8-17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1.3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1.5 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 2 国债期货概述 | 第17-26页 |
| 2.1 国债期货的概念及特点 | 第17-18页 |
| 2.2 国债期货的功能 | 第18-19页 |
| 2.3 中外国债期货市场历史进程回顾 | 第19-26页 |
| 2.3.1 国外国债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 第19-21页 |
| 2.3.2 中国国债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 第21-26页 |
| 3 国债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 | 第26-32页 |
| 3.1 价格发现的理论概述 | 第26-28页 |
| 3.1.1 预期理论 | 第26-27页 |
| 3.1.2 动态理论 | 第27-28页 |
| 3.2 期货市场价格发现的原因 | 第28-30页 |
| 3.2.1 做空机制 | 第28-29页 |
| 3.2.2 市场竞价交易 | 第29页 |
| 3.2.3 保证金交易 | 第29-30页 |
| 3.3 价格发现功能的阻碍因素 | 第30-32页 |
| 3.3.1 交投成本 | 第30页 |
| 3.3.2 机构投资者的比例 | 第30-31页 |
| 3.3.3 波动幅度 | 第31-32页 |
| 4 国债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 | 第32-50页 |
| 4.1 数据选择与实证思路 | 第32-33页 |
| 4.2 模型介绍 | 第33-37页 |
| 4.2.1 平稳性检验 | 第33-34页 |
| 4.2.2 协整检验 | 第34-35页 |
| 4.2.3 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 | 第35页 |
| 4.2.4 误差修正分析 | 第35-36页 |
| 4.2.5 VAR模型简介 | 第36页 |
| 4.2.6 脉冲函数和方差分析 | 第36-37页 |
| 4.3 实证分析 | 第37-50页 |
| 4.3.1 描述性统计 | 第38-40页 |
| 4.3.2 平稳性检验 | 第40-41页 |
| 4.3.3 协整检验 | 第41页 |
| 4.3.4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41-42页 |
| 4.3.5 误差修正分析 | 第42-43页 |
| 4.3.6 VAR模型分析 | 第43-46页 |
| 4.3.7 脉冲函数分析 | 第46-48页 |
| 4.3.8 方差分析 | 第48-50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0-55页 |
| 5.1 主要结论 | 第50-51页 |
| 5.2 对国债期货市场发展的建议 | 第51-53页 |
| 5.3 展望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