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界与域-高校校园边界空间整合性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缘起第9-10页
    1.2 研究内容第10-11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3页
        1.3.1 研究目的第11页
        1.3.2 研究意义第11-13页
    1.4 相关研究概述第13-17页
        1.4.1 国外研究现状概述第13-14页
        1.4.2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第14-16页
        1.4.3 研究发展动态第16-17页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第17-19页
        1.5.1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5.2 论文框架第18-19页
2 高校校园边界空间的演变历程及实践案例第19-38页
    2.1 国外高校校园边界空间的类型演变第19-24页
        2.1.1 大学街——Street第19-20页
        2.1.2 向心式学院——College第20-21页
        2.1.3 半开放式校园——Campus第21-23页
        2.1.4 复合式“都市”——Urban第23-24页
    2.2 国内高校校园边界空间的发展历程第24-28页
        2.2.1 书院第24-25页
        2.2.2 中西结合第25-26页
        2.2.3 走向多元第26-28页
    2.3 中外高校校园边界空间的实践案例第28-36页
        2.3.1 欧美国家实践案例第28-32页
        2.3.2 亚洲国家实践案例第32-35页
        2.3.3 国内实践案例第35-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8页
3 界与域之解析第38-52页
    3.1 界与域之概念释义第38-42页
        3.1.1 界的多重概念第38-39页
        3.1.2 域的多重概念第39-42页
    3.2 界与域之生成逻辑第42-45页
        3.2.1“分”界第42页
        3.2.2“合”界第42-43页
        3.2.3“设定”域第43-44页
        3.2.4“生成”域第44-45页
    3.3 界与域之基本属性第45-51页
        3.3.1 确定性与模糊性第45-46页
        3.3.2 双向性与多向性第46-48页
        3.3.3 依附性和调节性第48-51页
    3.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4 校园与城市间的界与域第52-68页
    4.1 校园边界空间调研第52-58页
        4.1.1 现状调研第52-55页
        4.1.2 先天的规划不足第55-56页
        4.1.3 既有的格局限制第56-58页
    4.2“界线化”边界空间特征第58-61页
        4.2.1 封闭的空间布局第58-59页
        4.2.2 单一的空间类型第59-60页
        4.2.3 离散的空间组织第60-61页
    4.3“领域化”边界空间特征第61-64页
        4.3.1 聚合的空间重心第61-62页
        4.3.2 丰富的空间层次第62-63页
        4.3.3 复合的空间逻辑第63-64页
    4.4 校园与城市间“界”与“域”的辩证关系第64-66页
    4.5 本章小结第66-68页
5 高校校园边界空间的整合设计方法第68-105页
    5.1 控制界面感知的连续性第68-71页
        5.1.1 校园规划界面第68-70页
        5.1.2 城市街区界面第70-71页
    5.2 调节领域视觉的开放性第71-74页
        5.2.1 建筑环境领域第72-73页
        5.2.2 建筑立面领域第73-74页
    5.3 增加空间层次的丰富性第74-81页
        5.3.1 建筑单体层次第75-78页
        5.3.2 建筑群落层次第78-80页
        5.3.3 建筑景观层次第80-81页
    5.4 拓展用户行为的交互性第81-87页
        5.4.1 友好的使用界面第82-84页
        5.4.2 多样的服务选择第84-85页
        5.4.3 及时的行为导航第85-87页
    5.5 构建场所表达的地域性第87-93页
        5.5.1 传承群体记忆第87-90页
        5.5.2 重塑既有环境第90-91页
        5.5.3 探索场所精神第91-93页
    5.6 加强校城规划的整体性第93-99页
        5.6.1 景观导向型规划第94-95页
        5.6.2 交通导向型规划第95-97页
        5.6.3 可持续导向型规划第97-99页
    5.7 本章小结第99-105页
6 高校校园边界空间的整合设计实践第105-115页
    6.1 现状调研第105-111页
        6.1.1 西门边界区域现状调研第105-109页
        6.1.2 北门边界区域现状调研第109-111页
    6.2 整合设计第111-114页
        6.2.1 西门边界区域整合设计第112-113页
        6.2.2 北门边界区域整合设计第113-114页
    6.3 效果图示第114-115页
        6.3.1 西门边界区域效果图示第114页
        6.3.2 北门边界区域效果图示第114-115页
7 结语第115-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3页
附录A 图片目录第123-127页
附录B 表格目录第127-12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28-129页
致谢第129-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非标准住宿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下一篇:基于集成体系的既有住宅室内空间改造适应性设计工具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