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气旋暖锋上多条对流带的组织结构及成因分析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1.2 锋面降水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 1.2.1 气旋对降水的影响 | 第9页 | 
| 1.2.2 江淮气旋锋面对降水产生的影响 | 第9-11页 | 
| 1.2.3 雨带组织结构的研究 | 第11页 | 
| 1.3 本文研究内容、资料和方法 | 第11-14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 1.3.2 研究资料 | 第13页 | 
| 1.3.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降水概况及环境背景场分析 | 第14-22页 | 
| 2.1 降水概况 | 第14-15页 | 
| 2.2 环境背景场分析 | 第15-19页 | 
| 2.2.1 高低空环境配置 | 第15-17页 | 
| 2.2.2 水汽条件及云顶亮温分析 | 第17-19页 | 
| 2.3 实况雷达回波分析 | 第19-20页 | 
| 2.4 小结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模式方案设计及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22-33页 | 
| 3.1 WRF中尺度数值模式简介 | 第22-23页 | 
| 3.2 模式方案设计 | 第23-25页 | 
| 3.3 模拟与实况结果对比 | 第25-32页 | 
| 3.3.1 降水模拟分析 | 第25-26页 | 
| 3.3.2 雷达回波模拟分析 | 第26-27页 | 
| 3.3.3 大尺度环流背景对比 | 第27-32页 | 
| 3.4 小结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暖锋小雨带的组织结构 | 第33-44页 | 
| 4.1 暖锋小雨带的基本特征 | 第33-34页 | 
| 4.2 辐散风对暖锋小雨带的诊断分析 | 第34-36页 | 
| 4.3 垂直于小雨带方向的结构 | 第36-38页 | 
| 4.4 沿对流带分布方向的组织结构 | 第38-42页 | 
| 4.5 小结 | 第42-44页 | 
| 第五章 暖锋小雨带的成因分析 | 第44-48页 | 
| 5.1 相当位涡的分布诊断 | 第44-46页 | 
| 5.2 重力波对小雨带的激发 | 第46-47页 | 
| 5.3 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六章 暖锋小雨带Q矢量锋生诊断分析 | 第48-64页 | 
| 6.1 湿Q矢量概念的提出 | 第48-49页 | 
| 6.2 湿Q矢量的表达式 | 第49-50页 | 
| 6.3 湿Q矢量与次级环流的关系 | 第50-52页 | 
| 6.4 湿Q矢量与锋生和降水的诊断分析 | 第52-54页 | 
| 6.5 锋生函数的分析 | 第54-61页 | 
| 6.6 垂直速度的水平切变对锋生的影响 | 第61-62页 | 
| 6.7 小结 | 第62-64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7页 | 
| 7.1 结论 | 第64-66页 | 
| 7.2 问题与展望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作者简介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