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一般病证论文--中风论文

清脑益元汤对缺血性中风患者急性期NSE、S100B表达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12页
1 资料与方法第12-18页
    1.1 基本资料第12-15页
        1.1.1 病例来源第12页
        1.1.2 诊断标准第12-13页
        1.1.3 纳入标准第13页
        1.1.4 排除标准第13-14页
        1.1.5 剔除与脱落标准第14页
        1.1.6 中医临床证候评价第14页
        1.1.7 神经功能缺损评价第14页
        1.1.8 疗效评定标准第14-15页
    1.2 方法第15-17页
        1.2.1 分组方法第15页
        1.2.2 治疗方法第15-16页
        1.2.3 观察指标第16-17页
    1.3 统计方法第17-18页
2 结果第18-27页
    2.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第18页
    2.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第18-19页
    2.3 两组患者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情况比较第19页
    2.4 两组病情比较第19页
    2.5 梗死体积比较第19-20页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第20页
    2.7 两组患者治疗临床疗效比较第20-21页
    2.8 治疗组与对照组NSE血清检测值比较第21-22页
    2.9 治疗组与对照组S100B血清检测值比较第22-24页
    2.10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NIHSS评分比较第24-25页
    2.11 治疗前NIHSS评分与血清NSE、S100B的相关性分析第25页
    2.12 ICD患者血清NSE、S100B检测值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25-26页
    2.13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能力状态比较第26-27页
3 讨论第27-45页
    3.1 三大组学在缺血性中风中的应用第27-29页
    3.2“神经血管单元”—缺血性中风防治新策略第29-30页
    3.3 脑相关特异性蛋白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第30-35页
        3.3.1 血清NSE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第31-32页
        3.3.2 血清S100B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第32-34页
        3.3.3 血清NSE、S100B联合检测在ICD中的应用价值第34-35页
    3.4 清脑益元汤药物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分析第35-38页
        3.4.1 对神经元的作用第35-36页
        3.4.2 对胶质细胞的作用第36-37页
        3.4.3 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第37-38页
    3.5 清脑益元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思路辨析第38-43页
        3.5.1 谨守病机,治病求本第39-41页
        3.5.2 立足整体,肾脑同治第41-42页
        3.5.3 依法立方,清脑益元第42-43页
    3.6 清脑益元汤方证理论探究第43-45页
4 不足及展望第45-46页
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6页
附录1:中风病临床证候评价量表第56-57页
附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第57-62页
主要缩略词表第62-63页
文献综述第63-73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致谢第73-74页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医药预防及治疗乳腺癌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下一篇:血清胱抑素C、超敏C-反应蛋白与糖尿病肾病中医体质分型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