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道教内丹学的中医命门研究
| 提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第一部分 中医命门发展的源流 | 第9-18页 |
| 一、命门的提出 | 第9页 |
| 二、命门学说的提出 | 第9-10页 |
| 三、命门学说的发展 | 第10-13页 |
| (一)两晋南北朝时期 | 第10-11页 |
| (二)隋唐时期 | 第11-12页 |
| (三)宋金元时期 | 第12-13页 |
| 四、命门学说的成熟 | 第13-15页 |
| (一)孙一奎“肾间动气命门学说” | 第13-14页 |
| (二)赵献可“君主太极命门学说” | 第14-15页 |
| (三)张景岳“精气水火命门学说” | 第15页 |
| 五、现代中医命门研究 | 第15-16页 |
| 六、中医命门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6-18页 |
| 第二部分 中医命门形成发展的基础 | 第18-30页 |
| 一、道家及其对中医命门的影响 | 第18-20页 |
| (一)道家的形成和发展 | 第18-19页 |
| (二)道家的主要思想 | 第19-20页 |
| (三)道家对中医命门的影响 | 第20页 |
| 二、道教内丹学及其对中医命门的影响 | 第20-27页 |
| (一)道教 | 第20-22页 |
| (二)道教内丹学及其对中医命门的影响 | 第22-27页 |
| 三、理学及其对中医命门发展的影响 | 第27-30页 |
| (一)理学的形成、发展和衰落 | 第27页 |
| (二)理学太极学说 | 第27-29页 |
| (三)理学对中医命门发展的影响 | 第29-30页 |
| 第三部分 基于道教内丹学的中医命门研究 | 第30-41页 |
| 一、命门的内涵 | 第30-31页 |
| 二、命门的生理 | 第31-36页 |
| (一)命门的部位、属性与形成 | 第31-32页 |
| (二)命门的功能 | 第32页 |
| (三)命门和五脏的关系 | 第32-34页 |
| (四)命门和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 第34-35页 |
| (五)以命门原气的观点解读《内经》的部分内容 | 第35-36页 |
| 三、命门的病理 | 第36-38页 |
| (一)命门的病因病机 | 第36-37页 |
| (二)命门的病证 | 第37-38页 |
| 四、命门的养生和治疗 | 第38-41页 |
| (一)养生 | 第38-39页 |
| (二)治疗 | 第39-41页 |
| 结语 | 第41-43页 |
| 一、关于命门独立存在的必要性问题 | 第41页 |
| 二、关于冲破理学哲学思辨的中医命门研究思路问题 | 第41页 |
| 三、关于从道教内丹学角度研究中医命门的必要性问题 | 第41-42页 |
| 四、关于命门和肾的关系问题 | 第42页 |
| 五、命门疾病及其治疗方药问题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论文著作 | 第46-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