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微型计算机论文--各种微型计算机论文--微处理机论文

自适应防危核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8页
   ·研究背景第13-14页
   ·相关技术发展现状第14-15页
     ·实时中间件技术的发展第14-15页
     ·防危技术的发展第15页
   ·自适应性与自适应系统的定义第15-16页
     ·自适应性的定义第15-16页
     ·自适应系统的定义第16页
   ·课题来源与主要工作第16-17页
   ·本文章节安排第17-18页
第二章 防危技术简介第18-26页
   ·防危性与安全性第18-19页
   ·防危壳技术第19-20页
   ·防危核技术第20-25页
     ·防危核理论及模型结构第21-22页
     ·Kevin 防危核实现方案第22-23页
     ·基于反射技术的防危核第23-24页
     ·防危核与防危壳技术对比分析第24-25页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RTARMM 技术简介第26-35页
   ·CORBA 简介第26-27页
   ·TAO 简介第27-28页
   ·RTARMM 简介第28-34页
     ·RTARMM 技术功能简介第28-29页
     ·RTARMM 的总体结构第29-30页
     ·代理(Delegate)第30页
     ·合同(Contract)第30-31页
     ·系统状态对象(System Condition Object)第31页
     ·Qoskets:可复用的自适应策略第31-32页
     ·性能描述语言QDL第32页
     ·RTARMM 的执行流程第32-34页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基于有限自动机的自适应防危策略模型第35-44页
   ·有限自动机简介第35-36页
     ·有限状态自动机的定义第35-36页
     ·有限状态自动机的特点第36页
   ·自适应防危策略模型第36-43页
     ·系统安全环境有限自动机模型第36-39页
     ·各安全环境状态下防危策略模型第39-41页
     ·自适应防危策略整体模型第41-43页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五章 自适应防危核的实现第44-72页
   ·自适应防危核结构分析第44-48页
     ·通用性分析第44-45页
     ·自适应防危核结构第45-48页
   ·RTARMM 服务器端关键设备的配置第48-52页
     ·用户态设计第49-50页
     ·多用户互斥性设计第50-51页
     ·设备的更新设计第51-52页
   ·基于RTARMM 平台的自适应防危核设计第52-55页
     ·需求分析第52-53页
     ·基于RTARMM 的自适应防危核原理第53-55页
   ·自适应防危核的实现第55-70页
     ·重要数据结构第55-59页
     ·基于RTARMM 的防危反射塔设计第59-60页
     ·防危代理模块第60-62页
     ·防危验证模块第62-64页
     ·防危核自适应性实现第64-70页
   ·自适应防危核整体工作机制第70-71页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六章 自适应防危核模型验证第72-86页
   ·核反应堆安全关键系统原理简介第72-73页
   ·核电站状态分析第73-75页
   ·核电站关键设备操作分析第75-76页
   ·核电站自适应防危策略模型第76-78页
     ·核电站安全环境有限自动机模型第76页
     ·核电站各安全环境下防危策略模型第76-77页
     ·核电站自适应防危核整体模型第77-78页
   ·核电站自适应防危策略数据第78-80页
   ·飞机飞行控制模型例第80-83页
   ·自适应防危核的测试第83-85页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七章 结束语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0页
致谢第90-91页
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第91-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信道信息存储转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Blackfin561中断机制的多核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