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长岭1号气田火山岩体识别及裂缝性储层分布规律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2-30页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1.2 火山岩裂缝性储层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9页
        1.2.1 火山岩裂缝性储层概念及分类第13页
        1.2.2 国外火山岩油气藏勘探现状第13-15页
        1.2.3 国内火山岩油气藏勘探现状第15-18页
        1.2.4 我国火山岩裂缝性储层油气藏勘探存在的问题第18-19页
    1.3 裂缝识别技术第19-24页
        1.3.1 裂缝的测井研究方法第19页
        1.3.2 裂缝的岩芯研究方法第19-20页
        1.3.3 高分辨率地震裂缝检测技术第20-24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24-26页
        1.4.1 叠前地震资料保幅处理第24-25页
        1.4.2 识别并研究火山岩体空间分布规律第25页
        1.4.3 研究火山岩裂缝的地质、测井及地震响应特征第25页
        1.4.4 研究各种成因的火山岩裂缝空间展布特征第25-26页
        1.4.5 综合评价裂缝储层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第26页
        1.4.6 长岭1 号火山岩裂缝储层气田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第26页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6-27页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27-28页
    1.7 主要创新点第28-30页
2 长岭1 号气田地质特征第30-48页
    2.1 地层层序第30-33页
    2.2 构造演化特征第33-37页
        2.2.1 构造演化阶段第34页
        2.2.2 构造区带划分第34-35页
        2.2.3 构造特征第35-37页
    2.3 生储盖组合第37-39页
        2.3.1 生油层第37-38页
        2.3.2 储层第38-39页
        2.3.3 盖层第39页
    2.4 长岭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第39-48页
        2.4.1 火山岩相特征第40-44页
        2.4.2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第44-46页
        2.4.3 油气综合成藏模式第46-48页
3 火山岩储层地质、测井响应特征第48-60页
    3.1 火山岩储层特征第48-51页
        3.1.1 火山岩储层岩石学特征第48页
        3.1.2 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第48-51页
    3.2 火山岩储层裂缝的测井响应特征第51-57页
        3.2.1 裂缝在测井资料上的响应特征第51-54页
        3.2.2 裂缝发育程度与岩性、产能的关系第54-57页
    3.3 火山岩裂缝储层的测井综合评价第57-60页
4 三维叠前地震资料叠前保幅处理第60-63页
    4.1 地震数据处理流程第60-61页
    4.2 处理技术第61-62页
        4.2.1 叠前去噪技术第61页
        4.2.2 振幅补偿技术第61页
        4.2.3 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技术第61页
        4.2.4 速度分析第61-62页
    4.3 处理效果分析第62-63页
5 火山岩体识别与构造解释第63-78页
    5.1 火山岩体识别第63-69页
        5.1.1 地层划分对比原则第63-64页
        5.1.2 地震反射特征第64-65页
        5.1.3 划分方法第65页
        5.1.4 火山岩体划分结果第65-67页
        5.1.5 不同期次的火山岩分布特征第67-69页
    5.2 火山岩构造解释第69-78页
        5.2.1 合成记录标定第69-70页
        5.2.2 火山岩地震反射特征第70-72页
        5.2.3 火山岩断裂特征及构造特征第72-78页
6 火山岩裂缝性储层分布特征第78-105页
    6.1 裂缝性储层岩相分布规律研究第78-82页
        6.1.1 频谱成像技术理论第78-80页
        6.1.2 营城组第三期火山岩相平面分布特征第80页
        6.1.3 有利储层平面分布特征第80-82页
    6.2 裂缝密度分布规律研究第82-89页
        6.2.1 叠前地震衰减属性随方位角变化分析第82页
        6.2.2 裂缝分布密度研究第82-88页
        6.2.3 裂缝分布密度小结第88-89页
    6.3 裂缝分布方向及应力场数值模拟研究第89-98页
        6.3.1 储层各向异性岩石物理模型的建立第89-90页
        6.3.2 储层各向异性的地震响应第90-93页
        6.3.3 裂缝分布方向研究第93-95页
        6.3.4 应力场数值模拟第95-98页
        6.3.5 应力场分析小结第98页
    6.4 裂缝性储层流体属性研究第98-105页
        6.4.1 地震高频衰减梯度属性原理第98-102页
        6.4.2 衰减属性分析小结第102-105页
7 裂缝储层综合分析与应用第105-113页
    7.1 裂缝储层分析方法第105-106页
    7.2 裂缝储层结果分析第106-110页
    7.3 实际应用第110-113页
8 结论及建议第113-116页
    8.1 结论及认识第113-115页
    8.2 问题与讨论第115-116页
致谢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4页
个人简历第124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4页
攻读博士期间主持的科研项目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喇萨杏油田曲流河型砂体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
下一篇:珠一坳陷古近系层序地层与隐蔽圈闭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