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金钗石斛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7-25页 |
2.1 药用石斛种类 | 第17页 |
2.2 金钗石斛生物学特性 | 第17-18页 |
2.3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2.3.1 生物碱类化合物 | 第18-19页 |
2.3.2 多糖 | 第19-20页 |
2.3.3 酚类化合物 | 第20页 |
2.3.4 其他类化学成分 | 第20-21页 |
2.4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2.4.1 抗衰老与免疫调节作用 | 第21页 |
2.4.2 抗肿瘤作用 | 第21页 |
2.4.3 收缩肠管作用 | 第21-22页 |
2.4.4 抗白内障作用 | 第22页 |
2.4.5 其他药理作用 | 第22页 |
2.4.6 毒理学研究 | 第22-23页 |
2.4.7 临床应用 | 第23页 |
2.5 金钗石斛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第三章 金钗石斛拟原球茎诱导与增殖 | 第25-33页 |
3.1 前言 | 第25页 |
3.2 仪器与试剂 | 第25-26页 |
3.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3.3.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3.3.3 金钗石斛拟原球茎诱导 | 第26-28页 |
3.3.4 金钗石斛拟原球茎继代培养,生长曲线考查 | 第28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28-31页 |
3.4.1 不同培养基对金钗石斛拟原球茎诱导的影响 | 第28-29页 |
3.4.2 不同外植体诱导对金钗石斛拟原球茎产生的影响 | 第29-30页 |
3.4.3 金钗石斛拟原球茎生长曲线考查 | 第30-31页 |
3.5 讨论 | 第31-33页 |
第四章 不同理化因子对金钗石斛拟原球茎生长及多糖含量的影响 | 第33-44页 |
4.1 前言 | 第33-34页 |
4.2 仪器与试剂 | 第34-35页 |
4.3 材料和方法 | 第35-37页 |
4.3.1 材料与培养基 | 第35-36页 |
4.3.2 基本培养基的筛选 | 第36页 |
4.3.3 碳源的筛选 | 第36页 |
4.3.4 激素和碳源浓度的选择 | 第36页 |
4.3.5 活性炭浓度的考查 | 第36页 |
4.3.6 最适pH值的选择 | 第36页 |
4.3.7 最佳光照时间的选择 | 第36-37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37-42页 |
4.4.1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拟原球茎增殖及多糖产生的影响 | 第37-38页 |
4.4.2 不同碳源对拟原球茎生长和多糖合成的影响 | 第38-39页 |
4.4.3 不同浓度的6-BA、NAA、蔗糖对拟原球茎增殖及多糖产生的影响 | 第39-40页 |
4.4.4 添加活性炭对拟原球茎增殖及多糖产生的影响 | 第40-41页 |
4.4.5 不同pH值对拟原球茎增殖及多糖产生的影响 | 第41页 |
4.4.6 不同光照时间对拟原球茎增殖及多糖产生的影响 | 第41-42页 |
4.5 讨论 | 第42-44页 |
第五章 有机附加成分对金钗石斛拟原球茎生长及多糖含量的影响 | 第44-50页 |
5.1 前言 | 第44-45页 |
5.2 仪器与试剂 | 第45页 |
5.2.1 主要仪器 | 第45页 |
5.2.2 主要试剂 | 第45页 |
5.3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5.3.1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5.3.2 有机附加成分种类的筛选 | 第45-46页 |
5.3.3 有机附加成分浓度的筛选 | 第46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46-48页 |
5.4.1 不同种类有机附加成分对石斛拟原球茎生物量增殖的影响 | 第46-47页 |
5.4.2 不同种类有机附加成分对石斛多糖的影响 | 第47页 |
5.4.3 不同浓度的有机附加成分对金钗石斛生物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5.4.4 不同浓度的有机附加成分对石斛多糖的影响 | 第48页 |
5.5 讨论 | 第48-50页 |
第六章 金钗石斛拟原球茎分化植株及移栽实验研究 | 第50-57页 |
6.1 前言 | 第50页 |
6.2 仪器与试剂 | 第50-51页 |
6.2.1 仪器与试剂 | 第50-51页 |
6.3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6.3.1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6.3.2 分化条件的选择 | 第51页 |
6.3.3 多效唑浓度的筛选 | 第51-52页 |
6.4 实验结果 | 第52-55页 |
6.4.1 金钗石斛拟原球茎分化植株 | 第52页 |
6.4.2 多效唑对再生植株叶片生长的影响 | 第52-53页 |
6.4.3 多效唑对再生植株茎段生长和再生芽的形成的影响 | 第53-54页 |
6.4.4 多效唑对再生植株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6.5 讨论 | 第55-57页 |
第七章 金钗石斛组培物质量控制研究 | 第57-65页 |
7.1 前言 | 第57页 |
7.2 仪器与试剂 | 第57-58页 |
7.2.1 实验仪器 | 第57-58页 |
7.3 材料与方法 | 第58-63页 |
7.3.1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7.3.2 石斛多糖提取 | 第58页 |
7.3.3 石斛多糖精制 | 第58-60页 |
7.3.4 溶液的制备 | 第60页 |
7.3.5 显色剂的选择 | 第60-61页 |
7.3.6 测定波长的选择 | 第61页 |
7.3.7 显色剂用量的选择 | 第61页 |
7.3.8 显色温度的选择 | 第61-62页 |
7.3.9 显色时间的选择 | 第62页 |
7.3.10 测定方法的确定 | 第62页 |
7.3.11 方法学考查 | 第62-63页 |
7.4 测定结果 | 第63-64页 |
7.5 讨论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发表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