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正义观研究--以《人性论》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休谟正义观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哲学基础 | 第11-22页 |
1.1 休谟的生平及主要著作 | 第11-13页 |
1.1.1 休谟的生平 | 第11-12页 |
1.1.2 休谟的主要著作 | 第12-13页 |
1.2 休谟正义观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3-16页 |
1.2.1 阶级背景 | 第13-14页 |
1.2.2 科学背景 | 第14-15页 |
1.2.3 文化背景 | 第15-16页 |
1.3 休谟正义观的哲学基础 | 第16-22页 |
1.3.1 知性论的认识前提 | 第16-17页 |
1.3.2 情感主义的人性论 | 第17-19页 |
1.3.3 人性的道德基础论 | 第19-22页 |
第2章 休谟正义观的主要内容 | 第22-32页 |
2.1 正义的起源与正义观的基本规则 | 第22-27页 |
2.1.1 正义的起源 | 第22-23页 |
2.1.2 正义观的基本规则 | 第23-27页 |
2.2 正义观的基本观点 | 第27-32页 |
2.2.1 财产权的一般理论 | 第28-29页 |
2.2.2 法律与正义 | 第29-30页 |
2.2.3 政府与法治 | 第30-31页 |
2.2.4 自然之德与人为之德 | 第31-32页 |
第3章 休谟正义观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 第32-41页 |
3.1 休谟正义观的理论价值 | 第32-36页 |
3.1.1 休谟正义观的积极作用 | 第32-33页 |
3.1.2 休谟正义观对西方自由主义的影响 | 第33-36页 |
3.2 休谟正义观的社会价值 | 第36-40页 |
3.2.1 有益于社会制度的建立和稳定 | 第36-37页 |
3.2.2 有益于个人产权制度确立和完善 | 第37页 |
3.2.3 有益于加强政府的诚信建设 | 第37-38页 |
3.2.4 有益于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 第38-39页 |
3.2.5 有益于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协调发展 | 第39-40页 |
3.3 休谟正义观的局限性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