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2-3页 |
英文摘要 | 第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建筑结构CAD发展概述 | 第9-16页 |
1.2.1 我国建筑结构CAD技术概述 | 第9-11页 |
1.2.2 展望21世纪土木工程设计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 第11-16页 |
1.3 竖向桁架式高层建筑结构研究概述 | 第16-17页 |
1.3.1 竖向桁架式高层建筑结构研究的国内外动态 | 第16-17页 |
1.3.2 竖向桁架式高层建筑结构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7-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竖向桁架式高层建筑结构时程分析系统NLA前后处理系统的研制 | 第19-62页 |
2.1 Windows环境与工程应用软件 | 第19-22页 |
2.1.1 Windows环境下的工程应用软件的性能优势 | 第19-20页 |
2.1.2 以Windows为开发、使用环境的工程应用软件 | 第20-22页 |
2.1.3 Windows环境下的应用软件对建筑工程行业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 第22页 |
2.2 Windows编程模型 | 第22-24页 |
2.2.1 消息处理 | 第22-23页 |
2.2.2 Windows图形设备接口 | 第23页 |
2.2.3 基于资源的编程 | 第23页 |
2.2.4 内存的管理 | 第23页 |
2.2.5 动态链接库(DLL) | 第23-24页 |
2.2.6 Win32 API | 第24页 |
2.3 NLA前后处理系统的总体结构概述 | 第24-26页 |
2.4 NLA前后处理系统中的数据结构 | 第26-31页 |
2.5 NLA的结构总信息模块的开发 | 第31-33页 |
2.5.1 属性表 | 第31页 |
2.5.2 ActiveX控件的使用 | 第31-32页 |
2.5.3 控制对话框消息 | 第32-33页 |
2.6 NLA的平面结构交互模块及荷载交互模块的开发 | 第33-46页 |
2.6.1 框架类、文档类、视类、应用程序类之间的通信 | 第33-34页 |
2.6.2 图形交互输入的坐标系统 | 第34-35页 |
2.6.3 显示全图、窗口放大的设置 | 第35-38页 |
2.6.4 光标的精确定位 | 第38页 |
2.6.5 构件属性的修改 | 第38-42页 |
2.6.6 设置状态条的状态显示 | 第42-43页 |
2.6.7 更换菜单条、工具条 | 第43-44页 |
2.6.8 文字输出 | 第44-46页 |
2.7 NLA的立面结构交互模块的开发 | 第46-48页 |
2.7.1 点的捕捉和捕捉标志的显示、隐藏 | 第46-48页 |
2.8 NLA的结构分析模块的开发 | 第48-59页 |
2.8.1 显示结构空间线框 | 第48页 |
2.8.2 形成计算数据 | 第48-52页 |
2.8.3 形成总框架立面构件信息 | 第52页 |
2.8.4 输出计算数据 | 第52-53页 |
2.8.5 结构时程分析 | 第53-59页 |
2.9 NLA前后处理系统的其它开发技术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非线性分析单元模型 | 第62-76页 |
3.1 分段变刚度单元模型 | 第62-64页 |
3.2 恢复力模型 | 第64-76页 |
3.2.1 骨架线 | 第65-72页 |
3.2.2 滞回模型 | 第72-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
第四章 结构分析模型 | 第76-83页 |
4.1 整体结构的力学模型 | 第76页 |
4.1.1 基本假定 | 第76页 |
4.1.2 结构振动模型 | 第76页 |
4.2 空间结构的动力分析 | 第76-83页 |
4.2.1 运动微分方程 | 第76-77页 |
4.2.2 质量矩阵 | 第77页 |
4.2.3 阻尼矩阵 | 第77页 |
4.2.4 平面总框架的抗侧移刚度矩阵[K] | 第77页 |
4.2.5 几何非线性(P-△效应) | 第77-78页 |
4.2.6 动力方程的求解 | 第78页 |
4.2.7 已知主自由度位移增量求副自由度位移增量 | 第78-79页 |
4.2.8 线性时程分析步骤 | 第79页 |
4.2.9 非线性时程分析步骤 | 第79-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3页 |
第五章 程序及考题算例 | 第83-105页 |
5.1 程序使用说明 | 第83-93页 |
5.1.1 NLA对分析结构的限制 | 第83页 |
5.1.2 NLA的使用步骤 | 第83-92页 |
5.1.3 相关提示 | 第92-93页 |
5.2 考题算例 | 第93-105页 |
5.2.1 美日联合试验七层足尺结构 | 第93-96页 |
5.2.2 10层框架结构 | 第96-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5页 |
第六章 竖向桁架式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第105-118页 |
6.1 斜杆布置方式对竖向桁架式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105-109页 |
6.2 竖向桁架式高层建筑结构的适用范围 | 第109-118页 |
6.2.1 理论分析 | 第109-110页 |
6.2.2 算例分析 | 第110-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18页 |
第七章 竖向桁架式高层建筑结构节点应力分析及施工方法 | 第118-128页 |
7.1 竖向桁架式高层建筑结构的节点应力分析及节点构造 | 第118-126页 |
7.1.1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简介 | 第118-121页 |
7.1.2 节点的选取及ANSYS建模 | 第121-124页 |
7.1.3 对节点构造的建议 | 第124-126页 |
7.2 竖向桁架式高层建筑结构的施工方法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28页 |
第八章 结论及问题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