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8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评析 | 第12-14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评析 | 第14-15页 |
(三) 本文的见解 | 第15-16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一)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二)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一章 金融衍生工具相关概述 | 第18-22页 |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 | 第18-20页 |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特征 | 第20页 |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种类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金融衍生交易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分析 | 第22-31页 |
一、“有限理性”理论的阐释 | 第22-24页 |
二、“迂回生产”理论的应用 | 第24-27页 |
三、“契约理论”的反思 | 第27-31页 |
第三章 金融衍生交易信息披露制度的比较研究 | 第31-45页 |
一、美国 | 第31-38页 |
(一) 市场中介机构对信息披露的监管 | 第32-33页 |
(二) 市场自律组织对信息披露的监管 | 第33-35页 |
(三) 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对信息披露的监管 | 第35-38页 |
二、其他国家和地区 | 第38-40页 |
(一) 英国 | 第38-39页 |
(二) 日本 | 第39页 |
(三) 我国香港地区 | 第39-40页 |
三、国际组织 | 第40-45页 |
(一) 巴塞尔委员会的有关规定 | 第40-42页 |
(二) 巴塞尔委员会和国际证监会联合发布的文件 | 第42-45页 |
第四章 我国金融衍生交易信息披露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 第45-59页 |
一、我国金融衍生交易信息披露制度的现状考察 | 第45-48页 |
(一) 中国人民银行 | 第46页 |
(二) 财政部 | 第46-47页 |
(三) 银监会和证监会 | 第47-48页 |
二、我国金融衍生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不足 | 第48-52页 |
(一) 立法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49页 |
(二) 监管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49-50页 |
(三) 执行层面上的问题 | 第50-51页 |
(四) 其他方面的不足之处 | 第51-52页 |
三、完善我国金融衍生交易信息披露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 第52-59页 |
(一) 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 | 第52-54页 |
(二) 具体对策和建议 | 第54-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