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多尺度仿生交错润湿性表面沸腾传热性能及机理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强化沸腾传热技术研究现状第14-19页
        1.2.1 表面强化法对沸腾换热影响第15-18页
        1.2.2 流体添加剂对沸腾换热影响第18页
        1.2.3 外加矢量场对沸腾换热影响第18-19页
    1.3 表面润湿性对沸腾传热影响第19-23页
        1.3.1 表面润湿性的分类第20-22页
        1.3.2 润湿性对沸腾换热影响研究现状第22-23页
    1.4 本文的仿生学思想第23-24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4-27页
        1.5.1 试验部分概述第24-25页
        1.5.2 数值计算部分概述第25-27页
第2章 多尺度仿生交错润湿性表面的制备第27-39页
    2.1 几种表面润湿性讨论第27-29页
        2.1.1 接触角定义及 Young’s 方程第27-28页
        2.1.2 Wenzel 模型第28页
        2.1.3 Cassie 模型第28-29页
    2.2 多尺度仿生交错润湿性表面的设计第29-31页
    2.3 多尺度仿生交错润湿性表面的制备第31-37页
        2.3.1 微正方柱结构加工制备方法第31页
        2.3.2 试验件的预处理第31页
        2.3.3 交错润湿性特征的制备方法第31-37页
    2.4 试验表面表观润湿性讨论第37-38页
    2.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3章 不同润湿性表面饱和核态池沸腾试验第39-63页
    3.1 沸腾传热基础第39-43页
        3.1.1 沸腾曲线第39-40页
        3.1.2 汽泡动力学第40-42页
        3.1.3 沸腾传热机理模型第42-43页
    3.2 试验测试系统概述第43-45页
    3.3 加热模块的设计及相关参数计算原理第45-47页
        3.3.1 加热器的设计第45-46页
        3.3.2 相关参数计算原理及方法第46-47页
    3.4 试验误差分析第47-48页
    3.5 试验方案及系统可靠性验证第48-52页
    3.6 试验结果分析第52-54页
    3.7 汽泡动力学相关分析第54-62页
        3.7.1 沸腾起始时汽泡成核位置分析第54-60页
        3.7.2 汽泡脱离频率分析第60-62页
    3.8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4章 多尺度仿生交错润湿性表面饱和核态池沸腾试验第63-71页
    4.1 试验方案第63-64页
    4.2 试验数据分析第64-66页
        4.2.1 极差分析第64-66页
    4.3 沸腾起始时汽泡成核位置分析第66-69页
    4.4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5章 多种润湿性表面汽泡生长数值计算第71-81页
    5.1 CLSVOF 方法概述第71-73页
        5.1.1 Level set 方法第71-72页
        5.1.2 VOF 方法第72-73页
    5.2 CFD 前处理第73-76页
        5.2.1 物理模型第73页
        5.2.2 网格划分第73-74页
        5.2.3 控制方程第74-75页
        5.2.4 边界条件第75-76页
    5.3 结果分析第76-79页
    5.4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3页
    6.1 主要结论第81-82页
    6.2 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91页
导师及作者简介第91-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试论人的精神发展
下一篇:改善聚醚酰亚胺摩擦磨损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