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骨组织工程 | 第11-18页 |
1.1.1 骨组织工程概述 | 第11-13页 |
1.1.2 骨组织工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 第13-14页 |
1.1.3 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第14-16页 |
1.1.4 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方法 | 第16-18页 |
1.2 静电纺丝技术 | 第18-22页 |
1.2.1 静电纺丝技术概述 | 第18页 |
1.2.2 静电纺丝原理与装置 | 第18-20页 |
1.2.3 静电纺丝工艺的影响因素 | 第20页 |
1.2.4 静电纺丝技术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 | 第20-21页 |
1.2.5 多孔静电纺丝纤维的制备原理 | 第21-22页 |
1.3 聚乳酸简介 | 第22页 |
1.4 纳米羟基磷灰石简介 | 第22-23页 |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复合nHA的多孔可收缩PDLLA纤维膜 | 第24-42页 |
2.1 概述 | 第24-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9页 |
2.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 第25页 |
2.2.2 主要测试仪器和设备 | 第25-26页 |
2.2.3 静电纺丝法制备多孔PDLLA纤维膜 | 第26页 |
2.2.4 PDLLA纤维膜的收缩实验 | 第26页 |
2.2.5 nHA的制备 | 第26-27页 |
2.2.6 nHA分散液的配制 | 第27页 |
2.2.7 PDLLA–nHA复合纤维膜制备 | 第27页 |
2.2.8 nHA的X射线衍射 | 第27页 |
2.2.9 PDLLA/nHA复合纤维膜的红外光谱测试 | 第27页 |
2.2.10 PDLLA/nHA复合纤维膜的形貌表征 | 第27-28页 |
2.2.11 PDLLA/nHA复合纤维膜的热失重分析 | 第28页 |
2.2.12 PDLLA/nHA复合纤维膜的接触角测试 | 第28页 |
2.2.13 PDLLA/nHA复合纤维膜的拉伸性能测试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41页 |
2.3.1 多孔PDLLA纤维膜制备条件的选择 | 第29-31页 |
2.3.1.1 溶剂的选择 | 第29-30页 |
2.3.1.2 空气湿度的选择 | 第30页 |
2.3.1.3 温度的选择 | 第30-31页 |
2.3.2 PDLLA纤维膜对nHA的吸附、包覆条件的优化 | 第31-34页 |
2.3.2.1 PDLLA纤维膜在EtOH/H2O溶液中的收缩 | 第31-33页 |
2.3.2.2 nHA在EtOH/H2O溶液中的分散 | 第33-34页 |
2.3.3 PDLLA/nHA复合纤维膜的物理化学特性 | 第34-41页 |
2.3.3.1 nHA粉体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4-35页 |
2.3.3.2 PDLLA/nHA复合纤维膜的化学组成分析 | 第35-36页 |
2.3.3.3 PDLLA/nHA复合纤维膜的表面形貌 | 第36-37页 |
2.3.3.4 PDLLA/nHA复合纤维膜的热失重分析 | 第37-38页 |
2.3.3.5 PDLLA/nHA复合纤维膜的亲疏水性分析 | 第38-39页 |
2.3.3.6 PDLLA/nHA复合纤维膜的拉伸性能 | 第39-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PDLLA/nHA复合纤维膜的细胞相容性与降解性研究 | 第42-52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2-45页 |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42-43页 |
3.2.2 实验设备和测试仪器 | 第43页 |
3.2.3 兔膝盖软骨细胞的提取和培养 | 第43-44页 |
3.2.4 PDLLA/nHA复合纤维膜为支架的细胞体外培养 | 第44页 |
3.2.5 细胞的荧光染色 | 第44页 |
3.2.6 PDLLA/nHA复合纤维膜的细胞相容性表征 | 第44-45页 |
3.2.7 PDLLA/nHA复合纤维膜的体外降解性能表征 | 第45页 |
3.3 PDLLA/nHA复合纤维膜的细胞相容性 | 第45-47页 |
3.3.1 PLLA/nHA复合纤维膜及细胞的形貌 | 第45-46页 |
3.3.2 PLLA/nHA复合纤维膜上细胞的激光共聚焦表征 | 第46-47页 |
3.4 PDLLA/nHA复合纤维膜的体外降解性能 | 第47-50页 |
3.4.1 降解残余物的形貌表征 | 第47-48页 |
3.4.2 质量分析 | 第48-49页 |
3.4.3 pH分析 | 第49-50页 |
3.4.4 化学组成分析 | 第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62页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