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本文组织结构及创新点 | 第12-14页 |
1.4.1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2-13页 |
1.4.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亲属相隐”的立法缺失与司法显现 | 第14-19页 |
2.1 现行法律中有关亲属关系的规定 | 第14页 |
2.2 亲属相隐原则在刑事立法中的虚无 | 第14-15页 |
2.3 “亲属相隐”缺失下的司法实践 | 第15-19页 |
第三章 亲属相隐原则的由来和沿革 | 第19-25页 |
3.1 古代对“亲属相隐”的肯定 | 第19-22页 |
3.1.1 “父子相隐”与“亲属相隐” | 第19-20页 |
3.1.2 唐以后的亲属相隐原则 | 第20-22页 |
3.2 近代以来亲属相隐原则的沿革变化 | 第22页 |
3.3 境外刑事法律中的亲属相隐原则 | 第22-25页 |
3.3.1 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规定 | 第22-23页 |
3.3.2 日本的相关规定 | 第23-24页 |
3.3.3 德国的有关立法 | 第24-25页 |
第四章 亲属相隐的法理分析 | 第25-36页 |
4.1 亲属相隐是家庭伦理关系的表现 | 第25-27页 |
4.1.1 人性 | 第25-26页 |
4.1.2 亲情 | 第26-27页 |
4.2 亲属相隐涉及的法律关系 | 第27-33页 |
4.2.1 亲属及其权利义务关系 | 第27-30页 |
4.2.2 亲属关系的维系与法的价值追求 | 第30-32页 |
4.2.2.1 亲属关系的维系与公平正义的冲突与协调 | 第30-31页 |
4.2.2.2 亲属关系的维系与社会秩序的冲突与融合 | 第31-32页 |
4.2.3 亲属关系的维系与司法权行使的冲突与协调 | 第32-33页 |
4.3 亲属相隐的刑法理论基础——期待可能性 | 第33-36页 |
4.3.1 期待可能性理论 | 第33-34页 |
4.3.2 亲属相隐与期待可能性 | 第34-36页 |
第五章 亲属相隐原则与现行立法 | 第36-43页 |
5.1 亲属相隐原则“入”刑事立法之必要性 | 第36-39页 |
5.1.1 继承法律传统中的精华之使然 | 第36-37页 |
5.1.2 现代和谐社会关系维护之需要 | 第37-38页 |
5.1.3 司法实践之呼唤 | 第38-39页 |
5.2 亲属相隐回归刑事法律的立法建议 | 第39-43页 |
5.2.1 相隐亲属的范围 | 第40页 |
5.2.2 可相隐的犯罪的范围 | 第40-41页 |
5.2.3 可相隐的方式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