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定义网络系统的可靠性评估与优化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软件定义网络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研究创新成果 | 第9-10页 |
1.4 文章结构划分 | 第10-12页 |
第二章 软件定义网络的可靠性研究与结构改进 | 第12-24页 |
2.1 可靠性与安全性 | 第12-13页 |
2.2 软件定义网络结构分析 | 第13-19页 |
2.2.1 软件定义网络特点 | 第13-14页 |
2.2.2 软件定义网络可靠性问题 | 第14-16页 |
2.2.3 当前SDN安全性解决方案 | 第16-19页 |
2.3 改进型软件定义网络结构 | 第19-22页 |
2.3.1 传统软件定义网络结构分析 | 第19页 |
2.3.2 分层可变连接结构系统 | 第19-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基于社交网络的静态可靠性模型选择机制 | 第24-46页 |
3.1 社交网络模型的类比分析 | 第24-25页 |
3.2 静态可靠度评估模型机制 | 第25-28页 |
3.3 静态可靠度评估算法 | 第28-35页 |
3.3.1 可靠性评估计算方案 | 第28-33页 |
3.3.2 算法代码化 | 第33-35页 |
3.3.3 本节说明与小结 | 第35页 |
3.4 结构选择算法 | 第35-40页 |
3.4.1 选择标准 | 第35-37页 |
3.4.2 伪代码说明 | 第37-39页 |
3.4.3 算法分析 | 第39-40页 |
3.5 仿真分析 | 第40-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动态可靠性模型选择机制 | 第46-56页 |
4.1 网络节点动态选择机制 | 第46-47页 |
4.2 直接连接可靠度评估机制 | 第47-49页 |
4.3 间接连接可靠度评估方法 | 第49-50页 |
4.4 仿真分析 | 第50-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第56-58页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56页 |
5.2 后继工作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在读期间的发表的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