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动力学理论概述 | 第17-22页 |
2.1 知识产权国际立法动力学概述 | 第17-20页 |
2.1.1 立法动力学概述 | 第17-18页 |
2.1.2 知识产权国际立法动力学的应用范围 | 第18-19页 |
2.1.3 知识产权国际立法动力学分析的价值 | 第19-20页 |
2.2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动力学分析要素 | 第20-21页 |
2.2.1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宏观环境 | 第20页 |
2.2.2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参与主体及其参与方式 | 第20-21页 |
2.2.3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协调机制及立法过程 | 第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宏观环境 | 第22-31页 |
3.1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经贸合作环境 | 第22-24页 |
3.1.1 中国—东盟贸易的发展 | 第22-23页 |
3.1.2 中国—东盟投资的发展 | 第23-24页 |
3.1.3 中国—东盟科技合作的发展 | 第24页 |
3.2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国内环境 | 第24-27页 |
3.2.1 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 | 第25-26页 |
3.2.2 东盟国家的创新能力水平 | 第26-27页 |
3.3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国际法律环境 | 第27-29页 |
3.3.1 全球性多边条约对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影响 | 第27-28页 |
3.3.2 区域贸易协定对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影响 | 第28页 |
3.3.3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影 | 第28-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四章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参与主体及其参与方式 | 第31-41页 |
4.1 知识产权非政府组织及其参与方式 | 第31-34页 |
4.1.1 中国的知识产权非政府组织及其参与方式 | 第31-33页 |
4.1.2 东盟国家的知识产权非政府组织及其参与方式 | 第33-34页 |
4.2 域内国家行为体参与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 | 第34-39页 |
4.2.1 国家推动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动因 | 第34-37页 |
4.2.2 国家参与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方式 | 第37-3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五章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协调机制及立法过程 | 第41-48页 |
5.1 中国一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协调机制 | 第41-43页 |
5.1.1 东盟及其制度安排 | 第41-42页 |
5.1.2 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东盟部门及其制度安排 | 第42页 |
5.1.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其制度安排 | 第42-43页 |
5.1.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制度安排 | 第43页 |
5.2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具体过程 | 第43-47页 |
5.2.1 确立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基本原则 | 第44-45页 |
5.2.2 选择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模式 | 第45页 |
5.2.3 实现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 | 第45-4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其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