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2-15页
        一、选题背景第12-13页
        二、研究目的第13-14页
        三、选题意义第14-15页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第15-17页
        一、研究方法第15-16页
        二、研究思路第16-17页
        三、本文的创新点第17页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1页
        一、国内研究现状第17-19页
        二、国外研究现状第19-21页
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及特点第21-33页
    第一节 教育与生活的内涵及关系第21-24页
        一、何谓教育第21-22页
        二、何谓生活第22-23页
        三、何谓生活化第23页
        四、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第23-24页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内涵第24页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第24页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第24页
    第三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第24-27页
        一、从本体论角度分析:从生活出发到回到生活第25-26页
        二、从价值论角度分析: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第26页
        三、从方法论角度分析:通过实际生活开展教育第26-27页
    第四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特征第27-28页
        一、整体性特征第27页
        二、主体性特征第27-28页
        三、实践性特征第28页
    第五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依据第28-33页
        一、理论依据第28-30页
            (一)人的本质理论第28-29页
            (二)人的存在理论第29页
            (三)人的发展理论第29-30页
        二、现实依据第30-33页
            (一)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第30-31页
            (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第31-32页
            (三)是对现实世界的积极应对第32页
            (四)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第32-33页
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思想演变和现实问题第33-48页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想演变第33-40页
        一、西方哲学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变迁第33-35页
            (一)早期哲学对教育生活化的历史演变第33页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遭到挑战第33-34页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的重新回归第34-35页
        二、马克思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解第35-36页
        三、中国近代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界定第36-37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第37-38页
        五、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第38-40页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现实问题第40-44页
        一、强调工具理性 忽视主体价值第40-42页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化第42-43页
        三、忽视了隐性教育第43页
        四、教育缺乏实践环节第43-44页
    第三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生活化的原因第44-48页
        一、教育者认识的偏差第44-45页
        二、应试教育功利化影响第45页
        三、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传统第45-46页
        四、传统文化的影响第46-47页
        五、缺乏必要经费和制度保障第47-48页
第四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构建第48-61页
    第一节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既是主体又都是客体第48-49页
        一、几种观点分析第48页
        二、教育者与受教育的关系:双主体双向互动关系第48-49页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原则第49-51页
        一、以人为本原则第49-50页
        二、渗透性原则第50页
        三、层次性原则第50-51页
        四、全面发展原则第51页
    第三节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途径第51-61页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第52-53页
            (一)层次性第52-53页
            (二)差异性第53页
            (三)可行性第53页
        二、增加体现主体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第53-55页
            (一)教育内容源于生活第53-54页
            (二)教育内容渗透于生活第54页
            (三)教育内容高于生活第54-55页
        三、构建体现潜移默化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第55-58页
            (一)重视人格魅力 拓展教育方法第55-56页
            (二)重视隐性教育 丰富校园文化第56-57页
            (三)紧跟时代潮流 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第57-58页
            (四)重视课外教育 加强课外实践第58页
        四、建立人本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第58-61页
            (一)增加评价内容第59页
            (二)科学评价方法第59页
            (三)拓宽评价途径第59-60页
            (四)增加评价频率第60页
            (五)评价与鼓励相结合第60-61页
结语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7页
致谢第67-68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等第68-71页
    附录 A. 发表论文情况第68-69页
    附录 B. 调查问卷第69-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扬州市沿江地区主导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下一篇:科技型小微企业联盟网络关系特征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创新资源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