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 ·纤维素物质利用概况 | 第12-13页 |
| ·自然界中的纤维素物质 | 第12页 |
| ·纤维素的利用途径 | 第12页 |
| ·纤维素酶功能概述 | 第12-13页 |
| ·纤维素降解微生物选育概况 | 第13-16页 |
| ·自然界中纤维素降解菌株的筛选 | 第13页 |
| ·诱变育种 | 第13-14页 |
| ·混合菌剂降解纤维素的研究 | 第14-15页 |
| ·通过基因功能构建纤维素高效降解菌株 | 第15-16页 |
| ·微晶纤维素降解研究 | 第16-17页 |
| ·纤维素降解机理研究 | 第17-18页 |
| ·C1-Cx 假说 | 第17页 |
| ·协同理论 | 第17页 |
| ·原初反应假说 | 第17-18页 |
| ·短纤维形成理论 | 第18页 |
| ·其他理论 | 第18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与分离 | 第19-2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19页 |
| ·样本采集及处理方法 | 第19页 |
| ·培养基 | 第19页 |
| ·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 第19-20页 |
| ·菌株生长速率测定及形态观察 | 第2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0-21页 |
| ·纤维素降解菌株的筛选 | 第20-21页 |
| ·讨论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C006 及 C008 菌株的纤维素降解能力评价 | 第23-28页 |
| ·材料 | 第23页 |
| ·菌株及试剂 | 第23页 |
| ·仪器 | 第23页 |
| ·培养基配方 | 第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菌种的复壮 | 第23页 |
| ·生长速率测定 | 第23页 |
| ·纤维素降解力测定 | 第23-24页 |
| ·刚果红染色 | 第24页 |
| ·菌种发酵及 pH 值变化检测 | 第2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7页 |
| ·菌株生长速率测定 | 第24-25页 |
| ·纤维素降解速率测定 | 第25-26页 |
| ·刚果红染色 | 第26页 |
| ·发酵液的 pH 值变化 | 第26-27页 |
| ·讨论 | 第27-28页 |
| 第四章 菌株形态学分析及分子鉴定 | 第28-32页 |
| ·材料 | 第28页 |
| ·方法 | 第28-29页 |
| ·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28页 |
| ·ITS rDNA 扩增与测序 | 第28-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0页 |
| ·C006 及 C008 菌株形态学研究 | 第29页 |
| ·C006 菌株 ITS 分子鉴定 | 第29-30页 |
| ·讨论 | 第30-32页 |
| 第五章 C006 及 C008 菌株产纤维素酶的特性 | 第32-40页 |
| ·材料 | 第32页 |
| ·试剂 | 第32页 |
| ·培养基 | 第32页 |
| ·方法 | 第32-34页 |
| ·葡糖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2-33页 |
| ·CMCase 酶活力的测定 | 第33页 |
| ·酶活定义 | 第33页 |
| ·温度及 pH 值对酶活的影响 | 第33-34页 |
| ·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 | 第34页 |
| ·纤维素酶的热稳定性 | 第3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4-35页 |
| ·酶的最适温度 | 第35-36页 |
| ·pH 值对酶活的影响 | 第36-37页 |
| ·不同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 | 第37页 |
| ·酶活热稳定性分析 | 第37-38页 |
| ·讨论 | 第38-40页 |
| 第六章 纤维素降解产物分析 | 第40-52页 |
| ·材料 | 第40-41页 |
| ·高效液相色谱(HPLC)仪器及试剂 | 第40页 |
| ·HPLC 分析条件 | 第40页 |
| ·气质联用仪(GC-MS)仪器及试剂 | 第40页 |
| ·GC-MS 分析条件 | 第40-41页 |
| ·方法 | 第41-42页 |
| ·HPLC 分析 | 第41-4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2-50页 |
| ·HPLC 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 ·GC-MS 分析结果 | 第44-50页 |
| ·讨论 | 第50-52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52-53页 |
| ·结论 | 第52页 |
| ·创新点 | 第52页 |
| ·研究展望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