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情于理》创作报告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一、《娱情于理》的创作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 (一) 创作背景 | 第9-10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二、《娱情于理》的节目概述与定位 | 第11-13页 |
| (一)《娱情于理》节目概述 | 第11页 |
| (二)《娱情于理》节目的市场定位 | 第11-12页 |
| (三)《娱情于理》节目的受众定位 | 第12-13页 |
| 三、《娱情于理》创作过程 | 第13-16页 |
| (一)前期策划 | 第13-15页 |
| (三)后期剪辑 | 第15-16页 |
| 四、《娱情于理》的创新点与难点 | 第16-19页 |
| (一)创新点分析 | 第16-17页 |
| 1、采用多元化的语言方式 | 第16页 |
| 2、节目形式的创新 | 第16页 |
| 3、设置节目片花的“性格” | 第16-17页 |
| (二)难点分析 | 第17-19页 |
| 1、节目语气的把握 | 第17页 |
| 2、缺乏采访的经验 | 第17页 |
| 3、变声器的使用 | 第17-19页 |
| 五、《娱情于理》创作体会 | 第19-21页 |
| (一) 收获 | 第19-20页 |
| 1、播音与主持业务能力的提高 | 第19页 |
| 2、节目策划能力的提升 | 第19页 |
| 3、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 | 第19-20页 |
| (二)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 1、语言“对象感”不强 | 第20页 |
| 2、在话筒前的状态不够积极 | 第20-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21-22页 |
| 致谢 | 第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