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3页 |
1.2 课题来源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14-16页 |
1.5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6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1.7 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1.8 论文研究尝试创新方向 | 第18页 |
1.9 相关概念界定说明 | 第18-20页 |
1.9.1 历史文化名城 | 第18页 |
1.9.2 历史街区 | 第18页 |
1.9.3 历史建筑 | 第18-19页 |
1.9.4 天水古城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利用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 第20-34页 |
2.1 对于“保护”相关理论的研究 | 第20-23页 |
2.1.1 国际宪章对于“保护”的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2.1.2 国内条例对于“保护”的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2.1.3 国内外保护理论对比 | 第22-23页 |
2.2 对于“修缮”相关理论的研究 | 第23页 |
2.3 对于“利用”相关理论的研究 | 第23-24页 |
2.3.1 国际对于“利用”的相关理论 | 第23-24页 |
2.3.2 国内对于“利用”的相关理论 | 第24页 |
2.4 有关“保护”“修缮”“利用”三者关系 | 第24-25页 |
2.5 历史街区中的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利用策略特殊性 | 第25-26页 |
2.6 国内外民居保护利用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26-28页 |
2.6.1 国内传统民居保护利用相关理论及实例研究 | 第26-28页 |
2.6.2 国外民居保护利用相关理论及实例研究 | 第28页 |
2.7 基于展示的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利用实例研究 | 第28-33页 |
2.7.1 天水胡氏南北宅子 | 第28-32页 |
2.7.2 乔家大院 | 第32-33页 |
2.8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天水张氏民居保护利用背景研究 | 第34-60页 |
3.1 甘肃天水古城区位与历史沿革 | 第34-45页 |
3.1.1 天水历史概况 | 第34页 |
3.1.2 天水古城发展演变 | 第34-37页 |
3.1.3 天水古城历史街区概述 | 第37-40页 |
3.1.4 天水传统民居概况 | 第40页 |
3.1.5 天水传统民居、西关历史街区、天水古城关系研究 | 第40-45页 |
3.2 天水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及艺术价值研究 | 第45-52页 |
3.2.1 天水传统民居建造特征 | 第45-48页 |
3.2.2 天水传统民居艺术特征 | 第48-49页 |
3.2.3 天水传统民居文化内涵 | 第49-50页 |
3.2.4 天水传统民居与北京四合院民居对比研究 | 第50-52页 |
3.3 天水传统民居中代表性建筑——张氏民居 | 第52-58页 |
3.3.1 张氏民居概况与历史沿革 | 第52页 |
3.3.2 张氏民居整体空间特点及现状调查 | 第52-57页 |
3.3.3 张氏民居文化内涵 | 第57-58页 |
3.4 张氏传统民居价值调研评估 | 第58-59页 |
3.4.1 张氏传统民居历史价值 | 第58页 |
3.4.2 张氏传统民居科学价值 | 第58页 |
3.4.3 张氏传统民居审美价值 | 第58页 |
3.4.4 张氏传统民居社会价值 | 第58-59页 |
3.5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张氏民居保护修缮策略研究 | 第60-72页 |
4.1 历史街区中传统民居保护修缮修缮原则 | 第60-61页 |
4.2 张氏民居环境评估 | 第61页 |
4.3 张氏民居病分析研究 | 第61-65页 |
4.3.1 自然破坏 | 第62-64页 |
4.3.2 人为破坏 | 第64-65页 |
4.4 张氏民居修缮策略 | 第65-68页 |
4.4.1 张氏民居保护修缮策略研究 | 第65-67页 |
4.4.2 张氏民居保护工程具体修缮措施 | 第67-68页 |
4.5 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设定 | 第68-71页 |
4.5.1 保护区划目的 | 第68-69页 |
4.5.2 保护区划原则 | 第69页 |
4.5.3 保护区划分级 | 第69页 |
4.5.4 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分析 | 第69-71页 |
4.6 张氏民居修缮保护目标 | 第71页 |
4.7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张氏民居利用设计方案 | 第72-110页 |
5.1 历史街区中传统民居利用设计原则策略研究 | 第72-77页 |
5.1.1 利用设计需考虑的问题 | 第72页 |
5.1.1.1 尊重文物遗产 | 第72页 |
5.1.1.2 依遁历史文脉 | 第72页 |
5.1.1.3 优化展示参观体验 | 第72页 |
5.1.2 场地环境整治原则 | 第72-73页 |
5.1.2.1 建筑修复 | 第72页 |
5.1.2.2 环境恢复 | 第72-73页 |
5.1.2.3 建筑改造 | 第73页 |
5.1.2.4 实例研究 | 第73页 |
5.1.3 功能布局及流线组织设计原则 | 第73-75页 |
5.1.3.1 功能布局设计 | 第73-74页 |
5.1.3.2 流线组织设计 | 第74页 |
5.1.3.3 实例研究 | 第74-75页 |
5.1.4 建筑历史文脉特征再塑原则 | 第75-76页 |
5.1.4.1 细部设计 | 第75页 |
5.1.4.2 实例研究 | 第75-76页 |
5.1.5 建筑空间优化设计原则 | 第76页 |
5.1.5.1 空间重建 | 第76页 |
5.1.5.2 空间环境设计 | 第76页 |
5.1.6 建筑展陈设计原则 | 第76-77页 |
5.1.6.1 展示内容设计 | 第77页 |
5.1.6.2 展示方式设计 | 第77页 |
5.1.6.3 实例研究 | 第77页 |
5.2 张氏民居利用设计导则 | 第77-83页 |
5.2.1 张氏民居利用设计的原则 | 第78页 |
5.2.2 张氏民居利用设计方案的目标 | 第78-80页 |
5.2.3 张氏民居利用设计优势评估 | 第80-82页 |
5.2.4 张氏民居展示利用可行性分析 | 第82-83页 |
5.2.5 张氏民居利用设计的功能定位 | 第83页 |
5.2.6 设计导则总结 | 第83页 |
5.3 张氏民居总体设计 | 第83-84页 |
5.4 场地环境整治设计 | 第84-88页 |
5.4.1 场地环境所面临问题 | 第84-85页 |
5.4.2 场地环境整治策略 | 第85-88页 |
5.5 功能布局及流线组织设计 | 第88-94页 |
5.5.1 功能布局与交通流线改造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89页 |
5.5.2 功能布局改造策略 | 第89-91页 |
5.5.3 交通流线组织策略 | 第91-94页 |
5.6 建筑历史文脉特征再塑 | 第94-99页 |
5.6.1 装饰设计 | 第94-96页 |
5.6.2 色彩设计 | 第96-98页 |
5.6.3 材质设计 | 第98-99页 |
5.7 空间优化设计 | 第99-105页 |
5.7.1 空间重建 | 第99-103页 |
5.7.2 空间环境设计 | 第103-105页 |
5.8 展陈设计策略研究 | 第105-108页 |
5.8.1 展陈内容设计 | 第105-106页 |
5.8.2 展陈方式设计 | 第106-108页 |
5.9 小结 | 第108-110页 |
结论 | 第110-112页 |
主要结论 | 第110-111页 |
反思 | 第111页 |
未来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后记 | 第117-118页 |
附录 | 第118-152页 |
附录一 (张氏民居平面测绘图) | 第118-127页 |
附录二 (张氏民居破坏因素分析表) | 第127-129页 |
附录三 (张氏民居保护工程具体修缮措施) | 第129-143页 |
附录四 (空间设计图) | 第143-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