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5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14-15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2.1 社区 | 第15-16页 |
2.1.1 社区的定义 | 第15页 |
2.1.2 社区的构成要素 | 第15页 |
2.1.3 社区的类型 | 第15-16页 |
2.2 城市社区治理 | 第16-18页 |
2.2.1 城市社区治理的内涵 | 第16-17页 |
2.2.2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进程 | 第17页 |
2.2.3 体制创新是城市社区治理长效发展的首要条件 | 第17-18页 |
2.3 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2.3.1 治理理论 | 第18-19页 |
2.3.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9页 |
2.3.3 公民社会理论 | 第19-20页 |
3 国内外社区治理的经验启示 | 第20-24页 |
3.1 国内代表性社区治理特点 | 第20-21页 |
3.1.1 上海模式 | 第20页 |
3.1.2 沈阳模式 | 第20-21页 |
3.1.3 江汉模式 | 第21页 |
3.1.4 百步亭模式 | 第21页 |
3.2 国外典型性社区治理特点 | 第21-22页 |
3.2.1 自治型社区治理模式 | 第21-22页 |
3.2.2 政府主导型社区治理模式 | 第22页 |
3.2.3 混合型社区治理模式 | 第22页 |
3.3 各地社区治理实践的经验启示 | 第22-24页 |
4 沧州市运河区系统化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 | 第24-31页 |
4.1 沧州市运河区城市社区概况 | 第24页 |
4.2 沧州市运河区系统化城市社区治理的建立背景和意义 | 第24-25页 |
4.3 沧州市运河区系统化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具体做法 | 第25-30页 |
4.3.1 “三选一聘”建组织,完善社区建设组织机构,积极探索居民自治路径 | 第25-26页 |
4.3.2 “六个网络”维稳定,创新机制整合管理资源 | 第26-27页 |
4.3.3 “六位一体”强机制,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 | 第27-28页 |
4.3.4 “九个平台”搞服务,切实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 第28-30页 |
4.4 运河区推行系统化城市社区治理“三六九”模式的成效 | 第30-31页 |
4.4.1 社区组织建设实现了由党政单一式的命令型组织体系向多方参与式的民主型组织体系的转变 | 第30页 |
4.4.2 社区维稳实现了由粗放式被动保稳定向网络化主动促和谐的转变 | 第30页 |
4.4.3 社区治理实现了由割裂分散式向系统集约化的转变 | 第30页 |
4.4.4 社区服务实现了由片段式简约服务向规范性全方位服务的转变 | 第30-31页 |
5 沧州市运河区系统化社区治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35页 |
5.1 社区治理行政化色彩浓厚 | 第31页 |
5.2 社区中介组织发育不足 | 第31-32页 |
5.3 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程度低 | 第32-33页 |
5.3.1 居民参与意识差 | 第32页 |
5.3.2 参与主体缺乏广泛性 | 第32-33页 |
5.3.3 参与主体被动,缺乏主动意识 | 第33页 |
5.4 社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 第33页 |
5.5 缺乏专业性人才支撑 | 第33-35页 |
6 改进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35-39页 |
6.1 明确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能定位 | 第35页 |
6.2 大力发展社区中介组织 | 第35-36页 |
6.3 提升居民参与程度 | 第36-37页 |
6.4 健全社区建设的物质保障 | 第37-38页 |
6.5 组建专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后记 | 第42-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