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论文--铣削加工及铣床论文

高速铣削淬硬钢已加工表面细观结构分析与建模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高速切削加工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表面形貌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3 表面缺陷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第2章 已加工表面细观几何形貌的理论建模第16-26页
    2.1 已加工表面微单元的形成第16-17页
        2.1.1 球头铣刀加工特点第16-17页
        2.1.2 微单元的排列第17页
    2.2 表面形貌的生成机制研究第17-22页
        2.2.1 表面形貌微单元特征参数第17-19页
        2.2.2 表面形貌棱线表达式第19-22页
    2.3 表面形貌方向的研究第22-24页
        2.3.1 表面形貌方向的确定第22-23页
        2.3.2 表面形貌对使用性能的影响第23-24页
    2.4 本章小结第24-26页
第3章 高速铣削淬硬钢表面形成试验研究第26-39页
    3.1 表面粗糙度试验第26-32页
        3.1.1 试验条件第26-27页
        3.1.2 单因素试验第27-30页
        3.1.3 正交试验第30-32页
    3.2 轮廓表面状态检测第32-36页
        3.2.1 已加工表面检测第32-34页
        3.2.2 白色条状轮廓带成因分析第34-36页
    3.3 加工硬化试验第36-38页
        3.3.1 试验准备和测量第36页
        3.3.2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第36-38页
    3.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表面形貌特征参数模型的建立第39-46页
    4.1 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的建立第39-42页
        4.1.1 回归方程的建立第39页
        4.1.2 模型的显著性检验第39-41页
        4.1.3 切削加工参数优化第41-42页
    4.2 微单元特征参数模型的修正第42-45页
        4.2.1 数据测量第42页
        4.2.2 理论值与测量值的比较第42-43页
        4.2.3 特征参数理论模型的修正第43-45页
    4.3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5章 表面微缺陷的统计第46-58页
    5.1 微缺陷产生的原因及分类第46-48页
        5.1.1 微缺陷产生的原因第46-47页
        5.1.2 微缺陷的分类第47-48页
    5.2 裂纹微缺陷的形成第48-50页
        5.2.1 铸造产生的裂纹第48-49页
        5.2.2 切削加工产生的裂纹第49-50页
    5.3 表面微缺陷检测第50-53页
        5.3.1 试件准备及检测方法第50-52页
        5.3.2 微缺陷特征参数第52-53页
    5.4 微缺陷的统计分析第53-57页
        5.4.1 已加工表面微缺陷统计分析第53-54页
        5.4.2 横截面微缺陷统计分析第54-57页
    5.5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结论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2-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类扰动系统的渐近概周期解
下一篇:用于眼内压监测的可调谐超材料器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