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晶体学论文

Al基准晶的团簇式及其硬弹性能计算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20-40页
    1.1 准晶材料研究进展第20-27页
        1.1.1 准晶材料的分类第20-24页
        1.1.2 准晶结构模型第24-26页
        1.1.3 准晶的稳定机制第26-27页
    1.2 准晶材料的性能与应用第27-38页
        1.2.1 准晶材料的力学行为第27-34页
        1.2.2 准晶材料的电子传输特性第34-35页
        1.2.3 准晶材料的表面特性第35-36页
        1.2.4 准晶材料的应用第36-38页
    1.3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第38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第38-40页
2 二元Al基准晶的团簇式第40-72页
    2.1 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第40-47页
        2.1.1 以最大径向原子密度定义团簇第41-45页
        2.1.2 晶体相的团簇式第45-47页
    2.2 团簇共振结构模型第47-49页
    2.3 二元Al基准晶24电子团簇式的构建第49-70页
        2.3.1 二十面体主团簇的选取准则第50-52页
        2.3.2 电子浓度因素第52-55页
        2.3.3 二元Al-3d-TM准晶的团簇式第55-69页
        2.3.4 二元Al-TM(TM=Ru,Rh,Pd,Re)准晶的团簇式第69-70页
    2.4 讨论Al-3d-TM(TM=Cr~Ni)的成分规律第70-71页
    2.5 本章小结第71-72页
3 三元Al基稳定准晶的团簇式第72-90页
    3.1 Al-Cu-(Fe,Ru,Co,Rh)体系第73-81页
        3.1.1 Al-Cu-Fe第74-76页
        3.1.2 Al-Cu-Ru第76-78页
        3.1.3 Al-Cu-Co第78-80页
        3.1.4 Al-Cu-Rh第80-81页
    3.2 Al-Ni-(Fe,Ru,Co,Rh)体系第81-84页
        3.2.1 Al-Ni-Fe第81-82页
        3.2.2 Al-Ni-Ru第82页
        3.2.3 Al-Ni-Co第82-83页
        3.2.4 Al-Ni-Ru第83-84页
    3.3 Al-Pd-(Mn,Ru,Re)体系第84-87页
        3.3.1 Al-Pd-Mn第84-86页
        3.3.2 Al-Pd-Ru第86页
        3.3.3 Al-Pd-Re第86-87页
    3.4 本章小结第87-90页
4 利用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计算Al基准晶的硬度第90-103页
    4.1 硬度的定义与标度第90-91页
    4.2 硬度与其它性能指标的关联第91-93页
        4.2.1 硬度与弹性模量第91-92页
        4.2.2 硬度与强度第92-93页
        4.2.3 硬度与断裂韧性第93页
    4.3 共价晶体的半经验硬度模型第93-96页
        4.3.1 能隙模型第94-95页
        4.3.2 参考能模型第95页
        4.3.3 电负性模型第95-96页
    4.4 与最弱键断裂相关的硬度模型第96-102页
        4.4.1 键焓第98-100页
        4.4.2 最弱键的数目第100-101页
        4.4.3 三元Al基稳定准晶的理论硬度第101-102页
    4.5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5 利用团簇-弹簧模型计算准晶的杨氏模量第103-112页
    5.1 材料的弹性第103页
    5.2 与团簇间弱连接相关的弹簧模型第103-110页
        5.2.1 弹性变形过程的力学模拟第104-105页
        5.2.2 原子间力常数第105-107页
        5.2.3 计算三元Al基准晶的杨氏模量第107-110页
    5.3 硬弹比的物理意义第110-111页
    5.4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12-115页
    6.1 结论第112-113页
    6.2 创新点摘要第113-114页
    6.3 展望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28-129页
致谢第129-130页
作者简介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煤气化废水特征污染物在厌氧/缺氧/好氧组合工艺中的降解特性研究
下一篇:X光显影生物可降解聚氨酯合成及性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