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与高强混凝土预应力组合梁力学性能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钢与混凝土预应力组合梁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外应用与研究 | 第15-17页 |
1.2.1 国外应用 | 第15-16页 |
1.2.2 国外研究 | 第16-17页 |
1.3 国内应用与研究 | 第17-20页 |
1.3.1 国内应用 | 第17-19页 |
1.3.2 国内研究 | 第19-20页 |
1.4 预应力组合梁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6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预应力组合梁试验研究 | 第24-36页 |
2.1 试验概况 | 第24-29页 |
2.1.1 试件参数 | 第24-25页 |
2.1.2 测试内容与测量方法 | 第25-29页 |
2.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9-35页 |
2.2.1 组合梁变形分析 | 第29-32页 |
2.2.2 预应力钢筋受力分析 | 第32-33页 |
2.2.3 滑移分布 | 第33-34页 |
2.2.4 延性分析 | 第34-35页 |
2.3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预应力组合梁受力性能分析 | 第36-76页 |
3.1 预应力组合梁施工方法与形式 | 第36-39页 |
3.1.1 预应力组合梁施工方法 | 第36页 |
3.1.2 预应力组合梁形式 | 第36-39页 |
3.2 预应力钢筋配筋设计 | 第39-40页 |
3.3 简支组合梁预应力钢筋内力增量计算 | 第40-43页 |
3.4 组合梁截面特征 | 第43-46页 |
3.4.1 中和轴位于钢梁腹板内 | 第43-44页 |
3.4.2 中和轴位于混凝土板内 | 第44-46页 |
3.5 承受正弯矩预应力简支组合梁受力分析 | 第46-58页 |
3.5.1 弹性受力分析 | 第46-49页 |
3.5.2 弹性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49-54页 |
3.5.3 塑性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54-58页 |
3.6 承受负弯矩简支组合梁受力分析 | 第58-68页 |
3.6.1 弹性受力分析 | 第59-63页 |
3.6.2 弹性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63-67页 |
3.6.3 塑性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67-68页 |
3.7 预应力连续组合梁受力分析 | 第68-73页 |
3.7.1 预应力筋内力增量计算 | 第68-71页 |
3.7.2 弹性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71-73页 |
3.7.3 塑性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73页 |
3.8 预应力加固简支组合梁受力分析 | 第73-75页 |
3.8.1 弹性受力分析 | 第74-75页 |
3.8.2 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75页 |
3.9 小结 | 第75-76页 |
第四章 FRP增强预应力组合梁受力性能分析 | 第76-88页 |
4.1 材料性能 | 第77-78页 |
4.1.1 FRP种类 | 第77页 |
4.1.2 FRP性能 | 第77-78页 |
4.2 施工工艺 | 第78-79页 |
4.3 弹性分析 | 第79-82页 |
4.3.1 施加预应力阶段和施工阶段 | 第79页 |
4.3.2 使用阶段 | 第79-82页 |
4.4 弹性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82-84页 |
4.5 塑性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84-87页 |
4.6 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横张预应力组合梁设计方法与受力分析 | 第88-99页 |
5.1 横张预应力组合梁施工方法 | 第88-89页 |
5.1.1 施工工艺 | 第88-89页 |
5.1.2 横张预应力组合梁特点 | 第89页 |
5.2 预应力钢筋增量计算 | 第89-90页 |
5.3 横张预应力组合梁承载力计算 | 第90-98页 |
5.3.1 几何变形法 | 第90-95页 |
5.3.2 等效荷载法 | 第95-98页 |
5.4 小结 | 第98-99页 |
第六章 预应力组合梁滑移与变形计算 | 第99-112页 |
6.1 预应力组合梁滑移计算公式 | 第99-108页 |
6.1.1 滑移微分方程 | 第99-101页 |
6.1.2 不同荷载下滑移值 | 第101-108页 |
6.2 预应力组合梁变形计算公式 | 第108-110页 |
6.2.1 完全交互作用下的变形计算 | 第108-109页 |
6.2.2 滑移效应影响下的变形计算 | 第109-110页 |
6.2.3 初始变形计算 | 第110页 |
6.3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110-111页 |
6.4 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七章 预应力组合梁非线性分析 | 第112-121页 |
7.1 预应力组合梁计算分析 | 第112-115页 |
7.1.1 材料本构模型 | 第112-113页 |
7.1.2 全过程非线性分析模型 | 第113-114页 |
7.1.3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 第114-115页 |
7.2 FRP布预应力组合梁计算分析 | 第115-118页 |
7.2.1 施工方法及材料本构模型 | 第116页 |
7.2.2 全过程非线性分析模型 | 第116-117页 |
7.2.3 算例分析 | 第117-118页 |
7.3 预应力组合梁延性分析 | 第118-120页 |
7.3.1 延性的概念 | 第118-119页 |
7.3.2 延性指标 | 第119页 |
7.3.3 延性分析 | 第119-120页 |
7.4 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21-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作者简介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