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三节 本文可能的创新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第一节 区域及其非均衡发展的内涵 | 第14-15页 |
一、区域的概念 | 第14页 |
二、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内涵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一、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 第15-16页 |
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 第16-19页 |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9-24页 |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9页 |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9-24页 |
第三章 福建省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状况 | 第24-44页 |
第一节 福建省经济整体发展概况 | 第24-31页 |
一、全省GDP总量及其人均水平分析 | 第24-26页 |
二、全省产业结构分析 | 第26-28页 |
三、全省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 第28-31页 |
第二节 福建省两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分析 | 第31-39页 |
一、两大区域GDP总量及其人均水平分析 | 第31-34页 |
二、两大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 第34-36页 |
三、两大区域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 第36-39页 |
第三节 福建省两大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程度测量 | 第39-44页 |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程度的测度指标 | 第39-41页 |
二、两大区域经济的非均衡程度测量 | 第41-43页 |
三、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福建区域非均衡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4-58页 |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 第44-46页 |
一、数据来源 | 第44页 |
二、指标和变量的选取 | 第44-46页 |
第二节 实证分析 | 第46-58页 |
一、模型选择 | 第46-47页 |
二、区域总差距对福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7-52页 |
三、闽东南和闽西北组内、组间差距对福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52-58页 |
第五章 对策建议 | 第58-64页 |
第一节 投资环境对策 | 第58-59页 |
一、改善投资硬环境,建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 第58-59页 |
二、改善投资软环境,吸引资本流入 | 第59页 |
第二节 产业发展对策 | 第59-61页 |
一、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第59-60页 |
二、培育闽西北产业集群,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 | 第60页 |
三、加快闽东南产业转移步伐,提高闽西北产业承接力 | 第60-61页 |
第三节 对外贸易与投资对策 | 第61-62页 |
一、对外贸易对策 | 第61页 |
二、外商投资对策 | 第61-62页 |
第四节 政府对策 | 第62-64页 |
一、加大对闽西北地区的财政税收倾斜 | 第62页 |
二、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 第62-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8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64-66页 |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性分析的结论总结 | 第64-65页 |
二、区域经济非均衡程度测量的结论总结 | 第65页 |
三、实证分析的结论总结 | 第65-66页 |
四、对策建议总结 | 第66页 |
第二节 不足及后续研究展望 | 第66-68页 |
附录 | 第68-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个人简历 | 第82-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