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利用插入序列ISS1构建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突变体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引言第9-20页
    1.1 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研究现状第9-11页
        1.1.1 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的生理功能第9-10页
        1.1.2 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的应用概况第10-11页
    1.2 构建微生物突变体的方法概述第11-14页
        1.2.1 物理诱变第11-12页
        1.2.2 化学诱变第12页
        1.2.3 基因工程方法第12-14页
    1.3 pGhost9:ISS1 概述第14-16页
        1.3.1 随机插入突变体的分离及载体部分的剔除第14页
        1.3.2 载体的插入结构第14-15页
        1.3.3 突变体染色体 DNA 的分析第15-16页
        1.3.4 插入位点旁侧序列的克隆第16页
        1.3.5 pGhost9:ISS1 系统的应用第16页
    1.4 乳酸菌食品级筛选标记第16-19页
    1.5 弱后酸化菌株概述第19页
    1.6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第19-20页
2 材料第20-26页
    2.1 菌株和质粒第20页
    2.2 培养基第20-22页
    2.3 生化试剂第22-23页
        2.3.1 主要生化试剂第22页
        2.3.2 主要分子生物学试剂第22-23页
    2.4 主要仪器设备第23页
    2.5 主要试剂及药品的配制第23-25页
    2.6 引物设计第25-26页
3 试验方法第26-34页
    3.1 构建 Lb-MH 突变体库第26-29页
        3.1.1 提取质粒 pGhost9:ISS1第26页
        3.1.2 酶切验证质粒 pGhost9:ISS1第26-27页
        3.1.3 Lb-MH 菌株电转化和转化子的筛选第27-28页
        3.1.4 Lb-MH 转化子的插入突变及载体的消除第28-29页
        3.1.5 转座突变率第29页
    3.2 Lb-MH 菌株 thyA 缺陷型的筛选第29-31页
        3.2.1 筛选方法第29页
        3.2.2 thyA 缺陷型的鉴定第29-31页
        3.2.3 分光光度法绘制 thyA 基因缺陷型菌株在 SA 中的生长曲线第31页
        3.2.4 thyA 缺陷型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第31页
    3.3 弱后酸化 Lb-MH 菌株的筛选第31-34页
        3.3.1 青霉素处理浓度的筛选第31页
        3.3.2 弱后酸化菌株的筛选第31-32页
        3.3.3 弱后酸化突变株 ISS1 插入的 PCR 验证第32页
        3.3.4 弱后酸化菌株基因组中载体部分的剔除第32页
        3.3.5 发酵性能测试第32页
        3.3.6 紫外分光光度法绘制弱后酸化菌株 MRS 中的生长曲线第32-33页
        3.3.7 贮藏期 pH 值和滴定酸度的变化第33页
        3.3.8 统计分析第33-34页
4 结果与分析第34-46页
    4.1 质粒 pGhost9:ISS1 的提取及酶切验证第34-35页
    4.2 质粒 pGhost9:ISS1 转化 Lb-MH 菌株第35-37页
        4.2.1 分光光度法绘制 Lb-MH 菌株的生长曲线第35页
        4.2.2 Lb-MH 菌株转化子的筛选第35-36页
        4.2.3 质粒 pGhost9:ISS1 的提取第36-37页
    4.3 转座突变率第37页
    4.4 Lb-MH 菌株 thyA 缺陷型的筛选第37-40页
        4.4.1 thyA 缺陷型的筛选第37-38页
        4.4.2 Lb-MH 菌株 thyA 基因缺陷型的鉴定第38-40页
        4.4.3 Lb-MH 菌株 thyA 基因缺陷型菌株在 SA 中的生长曲线第40页
        4.4.4 Lb-MH 菌株 thyA 基因缺陷型的稳定性第40页
    4.5 弱后酸化菌株的筛选第40-46页
        4.5.1 青霉素处理时间的确定第40-41页
        4.5.2 弱后酸化菌株的筛选第41页
        4.5.3 弱后酸化突变株 ISS1 插入的 PCR 验证第41-42页
        4.5.4 发酵能力测试第42页
        4.5.5 突变株载体部分的剔除第42-43页
        4.5.6 弱后酸化菌株的生长曲线和 pH 值的变化情况第43-44页
        4.5.7 突变菌株后酸化验证试验第44-45页
        4.5.8 突变型菌株的遗传稳定性试验第45-46页
5 讨论第46-51页
    5.1 质粒 pGhost9:ISS1第46页
    5.2 质粒 pGhost9:ISS1 电转化入 Lb-MH 菌株第46-47页
    5.3 利用插入序列 ISS1 构建突变体库第47页
    5.4 筛选 thyA 缺陷型菌株第47-49页
    5.5 弱后酸化菌株的筛选第49-51页
6 结论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7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7-58页
作者简介第58-59页
致谢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库正常蓄水位方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研究
下一篇:抗生素处理对桉树和番茄内生菌群落及内生菌防治青枯病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