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9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3页 | 
| 1.1.1 环境现状 | 第9-10页 | 
| 1.1.2 颗粒物粒径的主要检测方法 | 第10-11页 | 
| 1.1.3 光散射法的简述 | 第11-13页 | 
| 1.2 多光程吸收池的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 1.2.1 常见的多光程池 | 第13-14页 | 
| 1.2.2 多光程池的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 第二章 螺旋型便携式多光程吸收池 | 第19-27页 | 
| 2.1 池体的构建 | 第19-20页 | 
| 2.2 理论分析 | 第20-23页 | 
| 2.2.1 池中光线循环反射的讨论 | 第20-22页 | 
| 2.2.2 池中光束收敛性的讨论 | 第22-23页 | 
| 2.3 螺旋型便携式多光程吸收池的特性 | 第23-26页 | 
| 2.3.1 影响反射次数的因素 | 第23-24页 | 
| 2.3.2 旋光性 | 第24-26页 | 
| 2.4 螺旋型多光程吸收池的密封 | 第26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基于Herriott池的便携式颗粒检测装置的设计过程 | 第27-49页 | 
| 3.1 便携式颗粒检测装置的设计原则 | 第27页 | 
| 3.2 Herriott型便携式多光程池的设计理论基础 | 第27-35页 | 
| 3.2.1 反射光斑的位置与大小 | 第27-33页 | 
| 3.2.2 影响反射次数的因素 | 第33-34页 | 
| 3.2.3 误差分析 | 第34-35页 | 
| 3.3 光学系统的设计 | 第35-42页 | 
| 3.3.1 光路设计 | 第35-36页 | 
| 3.3.2 材料的选择 | 第36-37页 | 
| 3.3.3 多光程吸收池的基本参数 | 第37-42页 | 
| 3.4 多光程池的封装设计 | 第42-48页 | 
| 3.4.1 封装支架的机械设计 | 第42-46页 | 
| 3.4.2 装置的整体外观与集成化 | 第46-48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基于光全散射的可吸入颗粒浓度的测量方法 | 第49-59页 | 
| 4.1 Mie散射理论 | 第49-51页 | 
| 4.2 Mie散射的近似 | 第51页 | 
| 4.2.1 大颗粒的近似(夫琅和费衍射) | 第51页 | 
| 4.2.2 小颗粒的近似(瑞利散射) | 第51页 | 
| 4.3 光全散射的测量法 | 第51-58页 | 
| 4.3.1 光全散射的原理 | 第51-53页 | 
| 4.3.2 平均粒径的计算 | 第53-55页 | 
| 4.3.3 消光系数的计算过程 | 第55-57页 | 
| 4.3.4 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计算 | 第57-58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基于便携式多光程池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测量 | 第59-69页 | 
| 5.1 实验系统 | 第59-62页 | 
| 5.1.1 实验结构 | 第59-60页 | 
| 5.1.2 光路部分 | 第60-61页 | 
| 5.1.2.1 光源 | 第60页 | 
| 5.1.2.2 光电探测器 | 第60-61页 | 
| 5.1.3 气路部分 | 第61-62页 | 
| 5.1.4 实验过程 | 第62页 | 
| 5.2 数据处理 | 第62-68页 | 
| 5.2.1 颗粒物的折射率 | 第62-63页 | 
| 5.2.2 颗粒粒径的计算 | 第63-65页 | 
| 5.2.3 消光系数的计算 | 第65页 | 
| 5.2.4 颗粒物浓度的计算 | 第65-67页 | 
| 5.2.5 粒径的分布 | 第67-68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9-71页 | 
| 6.1 全文总结 | 第69页 | 
| 6.2 展望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 致谢 | 第75-7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