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Summary | 第4-6页 |
缩略语表 | 第7-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1.1 凝血和抗凝血机制概述 | 第13-19页 |
1.1.1 血栓形成研究 | 第13-16页 |
1.1.1.2 凝集系统 | 第13-14页 |
1.1.1.3 血小板激活和聚集 | 第14-15页 |
1.1.1.4 血液流动条件的改变 | 第15-16页 |
1.1.2 抗凝血研究 | 第16-19页 |
1.1.2.1 抑制组织因子 | 第16页 |
1.1.2.2 抑制凝血途径 | 第16页 |
1.1.2.3 抗血小板聚集 | 第16页 |
1.1.2.4 抑制血小板膜受体 | 第16-17页 |
1.1.2.5 核苷酸系统上的影响 | 第17页 |
1.1.2.6 抑制血小板颗粒分泌 | 第17-18页 |
1.1.2.7 影响花生四烯酸系统 | 第18页 |
1.1.2.8 纤维蛋白溶解 | 第18-19页 |
1.2 AEE研究概述 | 第19-21页 |
1.2.1 AEE的药理学作用 | 第19-21页 |
1.2.1.1 抗炎作用 | 第19-20页 |
1.2.1.2 抗血小板凝集作用 | 第20页 |
1.2.1.3 镇痛作用 | 第20页 |
1.3.1.4 解热作用 | 第20页 |
1.3.1.5 抗氧化作用 | 第20-21页 |
1.2.2 毒性研究 | 第21页 |
1.3 基因芯片研究概述 | 第21-24页 |
1.3.1 基因芯片的应用 | 第22-23页 |
1.3.1.1 药物筛选和新药开发 | 第22页 |
1.3.1.2 疾病诊断 | 第22页 |
1.3.1.3 环境保护 | 第22-23页 |
1.3.2 基因芯片的研究领域 | 第23-24页 |
1.3.2.1 基因表达检测 | 第23页 |
1.3.2.2 寻找新基因 | 第23页 |
1.3.2.3 DNA测序 | 第23-24页 |
1.3.2.4 核酸突变的检测及SNP分析 | 第24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5.1 血栓模型 | 第25-26页 |
1.5.2 信号通路和靶基因分析 | 第26-27页 |
第二章 wistar大鼠血栓模型的建立和研究 | 第27-3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27页 |
2.1.2 试剂和仪器 | 第27-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2.2.1 药物剂量 | 第28页 |
2.2.2 腹腔注射 | 第28页 |
2.2.3 病理学观察 | 第28页 |
2.2.4 细胞形态观察 | 第28-29页 |
2.2.5 统计分析 | 第29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9-32页 |
2.3.1 血栓 | 第29页 |
2.3.2 血栓黑尾长度分析 | 第29-30页 |
2.3.3 血栓黑尾比率分析 | 第30-31页 |
2.3.4 病理学分析 | 第31-32页 |
2.3.5 血细胞形态观察 | 第32页 |
2.4 讨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心脏组织基因表达谱分析 | 第34-48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3.1.1 实验动物 | 第34页 |
3.1.2 组织样品 | 第34页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4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4-39页 |
3.3.1 血栓模型 | 第34页 |
3.3.2 药物剂量和分组 | 第34-35页 |
3.3.3 制备基因表达谱芯片 | 第35-38页 |
3.3.3.1 Total RNA提取 | 第35-36页 |
3.3.3.2 Total RNA的纯化 | 第36页 |
3.3.3.3 RNA浓度测定 | 第36页 |
3.3.3.4 cDNA合成 | 第36-37页 |
3.3.3.5 cDNA荧光标记 | 第37页 |
3.3.3.6 cDNA样品片段化 | 第37-38页 |
3.3.3.7 芯片杂交和洗涤 | 第38页 |
3.3.3.8 芯片扫描 | 第38页 |
3.3.4 芯片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8-39页 |
3.3.4.1 差异基因筛选和分析 | 第38页 |
3.3.4.2 维恩图分析 | 第38-39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39-46页 |
3.4.1 血栓形成 | 第39页 |
3.4.2 RNA质量检测结果 | 第39-40页 |
3.4.3 心脏组织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结果 | 第40-43页 |
3.4.3.1 治疗组与正常组基因表达谱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3.4.3.2 治疗组与模型组基因表达谱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3.4.3.3 治疗组与CMC-Na药物溶剂组基因表达谱结果分析 | 第42页 |
3.4.3.4 CMC-Na药物溶剂基因表达图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3.4.3.5 模型组和正常组基因表达谱结果分析 | 第43页 |
3.4.4 药物抗血栓作用的相关性分析 | 第43-46页 |
3.4.4.1AEE对血栓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3页 |
3.4.4.2 AEE、阿司匹林和丁香酚对血栓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4.3 AEE、阿司匹林和丁香酚与联合用药对血栓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4-46页 |
3.5 讨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AEE抗血栓作用信号通路和靶基因分析 | 第48-81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4.1.1 动物材料 | 第48页 |
4.1.2 软件及数据库 | 第48页 |
4.2 试剂和仪器 | 第48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8-51页 |
4.3.1 表达差异基因的筛选和分析 | 第48页 |
4.3.2 qRT-PCR分析 | 第48-51页 |
4.3.2.1 Total RNA的提取 | 第49页 |
4.3.2.2 mRNA的检测和分析 | 第49-50页 |
4.3.2.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50页 |
4.3.2.4 Total RNA的反转录反应 | 第50-51页 |
4.3.2.5 qRT-PCR反应 | 第51页 |
4.3.2.6 统计分析 | 第51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51-77页 |
4.4.1 mRNA凝胶电泳分析 | 第51-52页 |
4.4.2 大鼠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 | 第52-73页 |
4.4.2.1 细胞组分分析 | 第52-57页 |
4.4.2.2 生物学过程分析 | 第57-63页 |
4.4.2.3 分子功能分析 | 第63-67页 |
4.4.2.4 差异表达基因Pathway分析 | 第67-72页 |
4.4.2.5 凝血级联信号通路和靶基因 | 第72-73页 |
4.4.3 qRT-PCR分析 | 第73-77页 |
4.5 讨论 | 第77-81页 |
4.5.1 AEE抗血栓作用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 第77-78页 |
4.5.2 Fga和Fgb基因研究 | 第78页 |
4.5.3 Serpinc1基因研究 | 第78-79页 |
4.5.4 Plaur基因研究 | 第79页 |
4.5.5 F2基因研究 | 第79-8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作者简介 | 第93-94页 |
导师简介 | 第94-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