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深度报道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2-13页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概述 | 第16-21页 |
第一节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界定 | 第16-17页 |
一、何为移动互联网时代 | 第16页 |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标志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性 | 第17-18页 |
一、高度的娱乐化 | 第17页 |
二、人与人之间的鸿沟被填平 | 第17页 |
三、分众化 | 第17-18页 |
四、地球村的形成 | 第18页 |
第三节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特性 | 第18-21页 |
一、技术障碍的突破 | 第18-19页 |
二、思维模式的转变 | 第19页 |
三、受众本位得到确立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深度报道概述 | 第21-28页 |
第一节 何为深度报道 | 第21-24页 |
一、深度报道的定义 | 第21-22页 |
二、深度报道的特性 | 第22-23页 |
三、深度报道的价值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深度报道在中国 | 第24-28页 |
一、萌芽时期的深度报道 | 第24-25页 |
二、逐渐兴起的深度报道 | 第25-26页 |
三、深度报道兴起的原因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深度报道的新变化 | 第28-41页 |
第一节 移动互联网时代深度报道存在的必要性 | 第28-29页 |
一、社会需要深度报道 | 第28页 |
二、网民需要深度报道 | 第28-29页 |
三、新闻媒体需要深度报道 | 第29页 |
第二节 移动互联网时代深度报道的新特性 | 第29-37页 |
一、传受之间互动性增强 | 第30-31页 |
二、深度报道成为动态过程 | 第31-33页 |
三、深度报道具有多维性 | 第33-35页 |
四、即时新闻成为深度报道新形式 | 第35-37页 |
第三节 移动互联网时代深度报道面临的新问题 | 第37-41页 |
一、深度报道信源可信度问题 | 第37-38页 |
二、适应网络受众的阅读习惯问题 | 第38页 |
三、深度报道内容与网络形式适应性问题 | 第38-39页 |
四、深度报道记者互联网思维不强的问题 | 第39-41页 |
第四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深度报道的文本特色 | 第41-49页 |
第一节 深度报道内容更为丰富和深刻 | 第41-42页 |
第二节 深度报道文本要体现读者意识 | 第42-43页 |
一、读者意识的必要性 | 第42页 |
二、读者意识的具体表现 | 第42-43页 |
第三节 深度报道文本要有编辑意识 | 第43-44页 |
一、编辑意识的必要性 | 第43页 |
二、编辑意识的具体表现 | 第43-44页 |
第四节 深度报道的语言要有故事性和吸引力 | 第44-45页 |
一、讲好故事的必要性 | 第44-45页 |
二、讲好故事的具体方法 | 第45页 |
第五节 深度报道文本要随载体转变 | 第45-49页 |
一、融合发展成为趋势 | 第46-47页 |
二、形势更加多元化 | 第47页 |
三、一篇深度报道多个文本成为趋势 | 第47-49页 |
第五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深度报道记者 | 第49-62页 |
第一节 深度报道记者要善于利用数据 | 第49-51页 |
一、大数据的定义 | 第49页 |
二、大数据思维的重要性 | 第49-50页 |
三、深度记者利用大数据的方法 | 第50-51页 |
第二节 深度报道记者的职业操守更重要 | 第51-53页 |
一、对法律法规要有敬畏之心 | 第51-52页 |
二、善用多个信源互相印证 | 第52页 |
三、坚守真实拒绝虚假报道 | 第52-53页 |
第三节 深度报道记者要坚持新闻专业主义 | 第53-55页 |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定义 | 第53-54页 |
二、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方法 | 第54-55页 |
第四节 深度报道记者要善于利用新媒体 | 第55-57页 |
一、利用新媒体的必要性 | 第56页 |
二、利用新媒体的方法渠道 | 第56-57页 |
第五节 深度报道记者要更深刻理性 | 第57-59页 |
一、深度记者面临更多压力 | 第57-58页 |
二、典型案例:财新传媒谷俊山案报道 | 第58-59页 |
三、深度记者要沉得住气 | 第59页 |
第六节 深度报道记者要立足于本地新闻 | 第59-62页 |
一、国内新闻空间开始压缩 | 第59-60页 |
二、本地新闻成为深度报道富矿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目录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