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1 研究缘由 | 第10-11页 |
2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3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生命观的基本理论问题 | 第17-29页 |
1.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1.1.1 不同学科界定生命的涵义 | 第17-18页 |
1.1.2 生命观的内涵 | 第18-19页 |
1.2 中西方生命观理论 | 第19-25页 |
1.2.1 中国传统生命观 | 第19-23页 |
1.2.2 西方生命观 | 第23-25页 |
1.3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 | 第25-29页 |
1.3.1 生命的存在:生与死的客观必然性和辩证统一性 | 第25-26页 |
1.3.2 生命的本质:自然属性基础上的社会性本质 | 第26-27页 |
1.3.3 生命的价值:奉献社会和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大学生生命观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29-45页 |
2.1 大学生生命观现状调查 | 第29-37页 |
2.1.1 问卷调查情况综述 | 第29-30页 |
2.1.2 调查结果 | 第30-37页 |
2.2 大学生生命观现状评析 | 第37-39页 |
2.2.1 大学生生命观的积极表现 | 第37-38页 |
2.2.2 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2.3 大学生生命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9-45页 |
2.3.1 社会环境的诱导 | 第40-41页 |
2.3.2 高校教育的失衡 | 第41-42页 |
2.3.3 家庭教育的缺陷 | 第42-44页 |
2.3.4 大学生自身特质的影响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 第45-53页 |
3.1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目标 | 第45-48页 |
3.1.1 塑造生命与自然之真 | 第45-46页 |
3.1.2 追求生命与社会之善 | 第46-47页 |
3.1.3 完善生命与自我之美 | 第47-48页 |
3.2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内容 | 第48-53页 |
3.2.1 生命存在观教育 | 第48-49页 |
3.2.2 生命境遇观教育 | 第49-50页 |
3.2.3 生命责任观教育 | 第50-51页 |
3.2.4 生命品质观教育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实现途径 | 第53-61页 |
4.1 以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蕴 | 第53-54页 |
4.1.1 净化生命观教育的社会风气 | 第53页 |
4.1.2 发挥新媒体生命观教育的社会功能 | 第53-54页 |
4.2 以高校为生命观教育主阵地激发大学生生命价值 | 第54-57页 |
4.2.1 重视当代高校教育价值取向 | 第54-55页 |
4.2.2 加强生命观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 第55-56页 |
4.2.3 提升生命观教育课堂教学质量 | 第56-57页 |
4.2.4 做好大中小学生生命观差异性和衔接性教育 | 第57页 |
4.3 以温馨的家庭氛围培养大学生生命情感和生命责任 | 第57-59页 |
4.3.1 以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提高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 | 第58页 |
4.3.2 以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情感 | 第58-59页 |
4.4 以自我教育和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生命品质 | 第59-61页 |
4.4.1 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的关键 | 第59页 |
4.4.2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