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绿色贸易措施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第9页 |
1 导论 | 第9-3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1.2 绿色贸易问题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 第11-30页 |
1.2.1 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 | 第12-14页 |
1.2.2 贸易、环境和经济的关联性 | 第14-21页 |
1.2.3 绿色贸易措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第21-26页 |
1.2.4 绿色贸易措施对生产和消费的影响 | 第26-28页 |
1.2.5 绿色贸易措施对要素回报的影响 | 第28-30页 |
1.3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和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30-35页 |
1.3.1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 第30-31页 |
1.3.2 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构和创新 | 第31-35页 |
2 绿色贸易措施的经济性质 | 第35-50页 |
2.1 绿色贸易措施的涵义 | 第35-36页 |
2.2 绿色贸易措施的二重性 | 第36-37页 |
2.3 绿色贸易措施效率评价标准——潜在帕累托效率(PPE) | 第37-39页 |
2.4 绿色贸易措施的比较成本收益分析(CCBA) | 第39-43页 |
2.5 WTO环境贸易纠纷争端解决机制评价 | 第43-50页 |
2.5.1 WTO环境贸易纠纷争端解决评价标准 | 第43-45页 |
2.5.2 对AB&P绿色贸易措施测评方法的评价 | 第45-50页 |
3 产生绿色贸易措施的经济根源 | 第50-64页 |
3.1 贸易对环境的主要影响 | 第50-53页 |
3.2 贸易自由化环境效应理论分析框架 | 第53-58页 |
3.2.1 模型假设 | 第53页 |
3.2.2 生产函数构造 | 第53-54页 |
3.2.3 在一定排放规制下的企业决策 | 第54-55页 |
3.2.4 一般均衡 | 第55-58页 |
3.3 自由贸易对环境的规模、技术和结构效应 | 第58-63页 |
3.4 结论 | 第63-64页 |
4 绿色贸易措施的公共选择 | 第64-88页 |
4.1 绿色贸易措施政治经济学分析所关注的主要问题 | 第64-69页 |
4.1.1 开放经济中政治均衡下的环境政策效率问题 | 第65页 |
4.1.2 环保与产业团体之间的共同利益问题 | 第65-66页 |
4.1.3 贸易自由化与环境倾销问题 | 第66-67页 |
4.1.4 环境政策与竞争力关系问题 | 第67-68页 |
4.1.5 政策协调问题 | 第68-69页 |
4.2 绿色贸易措施的公共选择过程 | 第69-72页 |
4.3 绿色贸易措施形成的制度市场理论 | 第72-74页 |
4.3.1 政策市场的供需分析 | 第72-73页 |
4.3.2 政策市场的主体 | 第73页 |
4.3.3 政策市场结构 | 第73页 |
4.3.4 制度市场失灵与政策失败 | 第73-74页 |
4.4 绿色贸易措施形成的供给分析 | 第74-77页 |
4.4.1 政府动机及行为 | 第74-76页 |
4.4.2 政府政策的供给失灵 | 第76-77页 |
4.5 绿色贸易措施形成的需求分析 | 第77-84页 |
4.5.1 绿色贸易措施中的利益集团特征 | 第78-80页 |
4.5.2 利益集团影响绿色贸易措施形成的方式 | 第80页 |
4.5.3 利益集团影响绿色贸易措施的寻租行为 | 第80-81页 |
4.5.4 绿色贸易措施形成中的集体行动 | 第81-84页 |
4.6 小结 | 第84-88页 |
5 绿色贸易保护的政治博弈过程 | 第88-107页 |
5.1 绿色贸易保护的政治博弈特点 | 第88-90页 |
5.2 绿色贸易保护的政治博弈过程 | 第90-98页 |
5.2.1 模型 | 第91-95页 |
5.2.2 政治制度 | 第95-98页 |
5.3 政治均衡 | 第98-104页 |
5.3.1 均衡分析 | 第98-101页 |
5.3.2 政治均衡战略 | 第101-104页 |
5.4 以中日菠菜贸易为例的实证分析 | 第104-107页 |
6 绿色贸易措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 第107-118页 |
6.1 关于分析研究方法 | 第107-109页 |
6.1.1 绿色贸易措施对产品国际贸易影响的划分方法 | 第107-108页 |
6.1.2 贸易环境影响的外延界定 | 第108-109页 |
6.1.3 关于绿色贸易措施的分类 | 第109页 |
6.2 绿色贸易措施的影响范围分析 | 第109-112页 |
6.3 绿色贸易措施政策动机的实证分析 | 第112-114页 |
6.4 绿色贸易措施实施目标和手段分析 | 第114-116页 |
6.5 小结 | 第116-118页 |
7 绿色贸易问题的国际协调 | 第118-133页 |
7.1 建立绿色贸易制度的必要性 | 第118-120页 |
7.2 绿色贸易制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120-122页 |
7.2.1 合理界定谈判范围 | 第121页 |
7.2.2 环境成本内部化原则 | 第121页 |
7.2.3 国际合作原则 | 第121-122页 |
7.2.4 对发展中国家予以照顾的原则 | 第122页 |
7.3 国际绿色贸易制度谈判的主要问题 | 第122-130页 |
7.3.1 与环境有关的补贴问题 | 第122-123页 |
7.3.2 PPMs问题 | 第123-124页 |
7.3.3 “域外效力”问题 | 第124-125页 |
7.3.4 环境标志问题 | 第125-126页 |
7.3.5 外来投资的环境标准适用问题 | 第126-127页 |
7.3.6 各国环境标准协调问题 | 第127-128页 |
7.3.7 WTO与MEA的关系问题 | 第128-129页 |
7.3.8 关于修改GATT第20条的问题 | 第129页 |
7.3.9 关于争端解决机制的问题 | 第129页 |
7.3.10 环境贸易措施的透明度问题 | 第129-130页 |
7.4 国际绿色贸易制度前景展望 | 第130-133页 |
8 中国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研究 | 第133-172页 |
8.1 中国外贸发展中的“绿色瓶颈”问题 | 第133-141页 |
8.1.1 绿色贸易措施对中国出口的总体影响 | 第133-134页 |
8.1.2 受绿色贸易措施影响最大的几个主要行业 | 第134-138页 |
8.1.3 主要出口市场对我国实施绿色壁垒情况 | 第138-141页 |
8.2 中国外贸陷入“绿色陷阱”的原因分析 | 第141-145页 |
8.2.1 外部原因 | 第141-143页 |
8.2.2 内在原因 | 第143-145页 |
8.3 建立中国绿色贸易制度的战略思考 | 第145-172页 |
8.3.1 树立科学贸易观 | 第145-150页 |
8.3.2 建立绿色税收制度 | 第150-158页 |
8.3.3 实施绿色标志制度 | 第158-162页 |
8.3.4 推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 第162-165页 |
8.3.5 推广绿色包装制度 | 第165-167页 |
8.3.6 建立绿色贸易保障体系 | 第167-169页 |
8.3.7 加强国际合作维护中国权益 | 第169-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78页 |
鸣谢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