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D导向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规划研究--以济南R2线腊山站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 | 第10-11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4页 |
1.2.1 TOD的概念 | 第11-12页 |
1.2.2 城市轨道交通 | 第12-13页 |
1.2.3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 | 第13-14页 |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4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5页 |
1.5.1 TOD相关研究 | 第17-21页 |
1.5.2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规划相关研究 | 第21-24页 |
1.5.3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TOD的核心理论 | 第25-34页 |
2.1 TOD的概念和分类 | 第25-28页 |
2.1.1 TOD的基本概念 | 第25页 |
2.1.2 TOD的结构分区 | 第25-27页 |
2.1.3 TOD的一般类型 | 第27-28页 |
2.2 TOD的原则和特征 | 第28-31页 |
2.2.1 TOD的规划原则 | 第28-29页 |
2.2.2 TOD的基本特征 | 第29-31页 |
2.3 TOD的应用地区 | 第31-33页 |
2.3.1 可改造地区 | 第31-32页 |
2.3.2 填入式地区 | 第32页 |
2.3.3 新开发地区 | 第32-33页 |
2.4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TOD对站点地区规划的适用性分析 | 第34-43页 |
3.1 理论适用性 | 第34-37页 |
3.1.1 对象要素分析 | 第34-35页 |
3.1.2 类型功能分析 | 第35-36页 |
3.1.3 城市区位分析 | 第36-37页 |
3.2 方法适用性 | 第37-38页 |
3.2.1 TOD规划大纲 | 第37-38页 |
3.2.2 大纲应用分析 | 第38页 |
3.3 内容适用性 | 第38-41页 |
3.3.1 空间尺度 | 第39页 |
3.3.2 人口密度 | 第39-40页 |
3.3.3 土地使用 | 第40-41页 |
3.3.4 交通系统 | 第41页 |
3.4 TOD导向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规划方法 | 第41-42页 |
3.5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济南R2线腊山站站点地区TOD规划实践 | 第43-73页 |
4.1 规划背景 | 第43-45页 |
4.1.1 济南市轨道交通R2线概况 | 第43页 |
4.1.2 腊山站功能定位及现状情况 | 第43-45页 |
4.2 TOD站点地区空间尺度研究 | 第45-53页 |
4.2.1 站点地区规模半径的确定 | 第45-51页 |
4.2.2 站点地区范围层次的划分 | 第51-53页 |
4.3 TOD站点地区土地使用规划 | 第53-63页 |
4.3.1 TOD站点地区用地布局思路 | 第53-55页 |
4.3.2 用地功能分布关系 | 第55-60页 |
4.3.3 用地数量比例关系 | 第60-63页 |
4.4 TOD站点地区道路交通组织 | 第63-71页 |
4.4.1 道路网络和车行系统规划 | 第63-68页 |
4.4.2 步行和自行车系统规划 | 第68-71页 |
4.5 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3-74页 |
5.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