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海权非对称战略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6页 |
0.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0.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0.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0.2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0.3.1 历史研究方法 | 第14页 |
0.3.2 比较分析法 | 第14-15页 |
0.4 创新点和难点 | 第15-16页 |
1“海权”及相关的概念的重新界定 | 第16-20页 |
1.1 海权与弱势海权 | 第16-18页 |
1.1.1 关于“海权”概念的争议 | 第16-17页 |
1.1.2“海权”的重新界定以及弱势海权的定义 | 第17-18页 |
1.2 制海权 | 第18-20页 |
1.2.1 绝对制海权和相对制海权 | 第18页 |
1.2.2 制海权与海权战略的关系 | 第18-20页 |
2 弱势海权非对称战略的理论述评 | 第20-32页 |
2.1 弱势海权非对称战略产生的共有背景 | 第20-24页 |
2.1.1 海上霸权国家的外部威胁 | 第20-21页 |
2.1.2 弱势海权国家的固有弱点 | 第21-24页 |
2.2 弱势海权非对称战略的理论 | 第24-28页 |
2.2.1“青年学派”海权理论 | 第24-26页 |
2.2.2“半海洋”国家海权理论 | 第26-27页 |
2.2.3“新海军学派”理论 | 第27-28页 |
2.3 三种理论指导下的海权战略比较分析 | 第28-32页 |
2.3.1 弱势海权的对称战略 | 第28-30页 |
2.3.2 弱势海权的非对称战略 | 第30-31页 |
2.3.3 两者的比较分析 | 第31-32页 |
3 弱势海权非对称战略的实践比较 | 第32-41页 |
3.1 进攻与防御 | 第32-35页 |
3.1.1 海权战略中进攻与防御的关系 | 第32-33页 |
3.1.2 海上霸权的进攻特性 | 第33-34页 |
3.1.3 弱势海权的进攻与防御 | 第34-35页 |
3.2 海战的军事目的与经济目的 | 第35-37页 |
3.2.1 海战中的舰队决战 | 第35-36页 |
3.2.2 海战中的经济战 | 第36-37页 |
3.3 舰队结构的均衡与非均衡 | 第37-41页 |
3.3.1 影响舰队结构的因素 | 第38-39页 |
3.3.2 两种舰队结构的利弊分析 | 第39-41页 |
4 非对称战略下破解弱势海权困境的路径分析 | 第41-47页 |
4.1 坚持积极防御的海权战略 | 第41-42页 |
4.1.1 扩大纵深防御,加强特定海区控制 | 第41-42页 |
4.1.2 避免“消极防御”的海军战略 | 第42页 |
4.2 重视新军事科技,确立非对称优势 | 第42-44页 |
4.2.1 军事科技与非对称优势的确立 | 第42-43页 |
4.2.2 科技非对称优势的局限 | 第43-44页 |
4.3 以建设均衡海军为最终目标 | 第44-47页 |
4.3.1 非均衡海军的局限性 | 第44-45页 |
4.3.2 建设均衡海军的长期性和特色性 | 第45-47页 |
结束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