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玉米病虫害论文--玉米虫害论文

丝氨酸蛋白酶SP1、SP13、SP105在亚洲玉米螟天然免疫反应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略词表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3页
    1.1 体液免疫第12-14页
        1.1.1 抗菌肽的产生第12页
        1.1.2 黑化反应第12-14页
    1.2 细胞免疫第14-15页
        1.2.1 吞噬作用第14页
        1.2.2 集结和包囊作用第14-15页
    1.3 天然免疫反应发生机制第15-20页
        1.3.1 病原识别第15-16页
        1.3.2 信号调制步骤第16-17页
        1.3.3 信号转导步骤第17-19页
        1.3.4 产生效应分子第19-20页
    1.4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概述第20-22页
        1.4.1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分子结构及作用机理第21页
        1.4.2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功能第21-22页
    1.5 亚洲玉米螟概述第22-23页
第二章 亚洲玉米螟体液免疫反应初步探究第23-37页
    2.1 实验材料第23-24页
        2.1.1 亚洲玉米螟饲养方法第23-24页
        2.1.2 实验试剂第24页
        2.1.3 试剂及培养基配方第24页
        2.1.4 实验仪器第24页
    2.2 实验方法第24-28页
        2.2.1 亚洲玉米螟幼虫淋巴液抑菌活性检测第24-25页
        2.2.2 亚洲玉米螟幼虫被白僵菌诱导后酚氧化酶活性测定第25页
        2.2.3 亚洲玉米螟抗菌肽的菌诱导表达模式鉴定第25-26页
        2.2.4 亚洲玉米螟幼虫总RNA提取第26页
        2.2.5 cDNA第一链合成第26页
        2.2.6 抗菌肽基因鉴定及分析第26-27页
        2.2.7 抗菌肽基因特异性引物设计第27页
        2.2.8 半定量PCR(RT-PCR)检测抗菌肽转录水平表达差异第27-28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8-35页
        2.3.1 球孢白僵菌诱导亚洲玉米螟酚氧化酶活性增加第28页
        2.3.2 病原菌侵染导致亚洲玉米螟淋巴液的抗菌活性增加第28-29页
        2.3.3 亚洲玉米螟抗菌肽基因分析第29-34页
        2.3.4 抗菌肽基因OfgLys6、OfgAtt、OfgIID菌诱导表达模式鉴定第34-35页
    2.4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35-37页
        2.4.1 白僵菌诱导酚氧化酶活性提高第35-36页
        2.4.2 亚洲玉米螟的抗菌肽基因可被病原菌诱导表达第36-37页
第三章 丝氨酸蛋白酶SP1、SP13和SP105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第37-57页
    3.1 实验材料第37-38页
        3.1.1 实验所用试剂第37页
        3.1.2 实验所用试剂及培养基配方第37-38页
        3.1.3 实验所用仪器第38页
    3.2 实验方法第38-46页
        3.2.1 亚洲玉米螟幼虫各组织(头、肠、淋巴细胞和脂肪体)解剖第38页
        3.2.2 亚洲玉米螟注射菌诱导方法第38页
        3.2.3 亚洲玉米螟幼虫总RNA及不同组织RNA提取方法第38页
        3.2.4 第一链cDNA的获得第38-39页
        3.2.5 亚洲玉米螟13个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序列分析第39页
        3.2.6 5'-Full RACE获得SP13基因5'端序列第39-42页
        3.2.7 各基因特异性引物的设计第42-43页
        3.2.8 基因扩增及RT-PCR第43-44页
        3.2.9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第44-45页
        3.2.10 重组载体构建及克隆筛选第45-46页
    3.3 实验结果第46-55页
        3.3.1 亚洲玉米螟丝氨酸蛋白酶的鉴定第46页
        3.3.2 13个丝氨酸蛋白酶基因的进化树分析第46-48页
        3.3.3 5'-Full RACE技术扩增得到SP13的5'端序列第48-49页
        3.3.4 SP1、SP13和SP105基因全长扩增第49-50页
        3.3.5 SP1、SP13和SP105氨基酸序列分析第50-53页
        3.3.6 SP1、SP13和SP105表达模式鉴定第53-55页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55-57页
        3.4.1 SP1、SP13和SP105基因分析第55-56页
        3.4.2 SP1、SP13和SP105表达模式分析第56-57页
第四章 丝氨酸蛋白酶SP1、SP13和SP105蛋白表达及激活第57-72页
    4.1 实验材料第57-58页
        4.1.1 实验所用试剂第57页
        4.1.2 实验所用试剂及培养基配方第57-58页
        4.1.3 实验所用仪器第58页
    4.2 实验方法第58-66页
        4.2.1 大肠杆菌DH10Bac感受态细胞的制作第58页
        4.2.2 SP1、SP13和SP105基因加酶切位点及6×His-Tag第58-59页
        4.2.3 SP1、SP13和SP105构建蛋白表达载体第59页
        4.2.4 SP1、SP13和SP105基因激活位点定点突变第59-61页
        4.2.5 SPs野生型及其突变体杆状病毒构建及鉴定第61页
        4.2.6 QiaGen~(?) Plasmid Mini Kit质粒提取第61-62页
        4.2.7 Sf9细胞系培养第62页
        4.2.8 Sf9细胞瞬时转染及病毒液获得第62-63页
        4.2.9 Sf9细胞系蛋白表达纯化第63-64页
        4.2.10 蛋白免疫印记反应(western blot)第64-65页
        4.2.11 突变体蛋白被商业化蛋白酶Factor Xa激活第65页
        4.2.12 幼虫淋巴液激活重组表达蛋白第65页
        4.2.13 丝氨酸蛋白酶活测定第65-66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66-70页
        4.3.1 获得SP1、SP13和SP105真核表达所需重组杆状病毒Bacmid DNA第66页
        4.3.2 SP1、SP13和SP105点突变及突变体重组杆状病毒Bacmid DNA构建第66-67页
        4.3.3 SP1、SP13和SP105及其突变体重组蛋白预表达第67页
        4.3.4 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第67-68页
        4.3.5 突变体蛋白酶切鉴定及酶活测定第68-70页
        4.3.6 亚洲玉米螟淋巴液(OfHL)可激活proSP1、proSP13和proSP105第70页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70-72页
第五章 丝氨酸蛋白酶SP1、SP13和SP105在黑化反应中的作用机制第72-89页
    5.1 实验材料第72-74页
        5.1.1 实验所用试剂第72-73页
        5.1.2 实验所用试剂配方第73页
        5.1.3 实验所用仪器第73-74页
    5.2 实验方法第74-79页
        5.2.1 亚洲玉米螟酚氧化酶原2(OfPPO2) cDNA全长序列扩增第74页
        5.2.2 PPO2基因加酶切位点第74-75页
        5.2.3 PPO2原核表达载体构建第75-76页
        5.2.4 PPO2蛋白表达纯化第76-77页
        5.2.5 PPO2兔血清抗体纯化第77页
        5.2.6 黑腹果蝇蛋白提取第77页
        5.2.7 SP1激活SP13第77页
        5.2.8 SP13_(Xa)和SP105_(Xa)激活OfPPO2第77-78页
        5.2.9 OfSPs激活DmPPO1第78页
        5.2.10 亚洲玉米螟幼虫淋巴液及重组蛋白PO活性测定第78-79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79-87页
        5.3.1 SP1_(Xa)可以提高亚洲玉米螟淋巴液PO活性测定第79-80页
        5.3.2 SP1_(Xa)可以激活proSP13,但不能激活proSP105第80-81页
        5.3.3 亚洲玉米螟酚氧化酶原2(OfPPO2)重组蛋白的获得第81-82页
        5.3.4 SP13可直接激活OfPPO2第82-83页
        5.3.5 SP105_(Xa)激活OfPPO2第83-85页
        5.3.6 OfSP13和OfSP105激活DmPPO1第85-87页
    5.4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87-89页
第六章 丝氨酸蛋白酶SP1、SP13和SP105在黑化反应中的调控机制第89-104页
    6.1 实验材料第89页
    6.2 实验方法第89-91页
        6.2.1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抑制淋巴液IEARase活性及PO活性检测第89页
        6.2.2 Serpin-3与SP13、SP105形成复合物第89-90页
        6.2.3 Serpin-3抑制SP13、SP105蛋白酶活第90页
        6.2.4 Serpin-6、serpin-11与丝氨酸蛋白酶形成复合物第90页
        6.2.5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抑制SP13、SP105对OfPPO2的激活第90-91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91-102页
        6.3.1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第91-92页
        6.3.2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抑制淋巴液IEARase活性第92-93页
        6.3.3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抑制淋巴液PO活性第93页
        6.3.4 SP13可被serpin-3/-6所调控第93-97页
        6.3.5 SP105可被serpin-3/-6所调控第97-101页
        6.3.6 SP1可能被serpin-6调控但不受serpin-11的调控第101-102页
    6.4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102-104页
第七章 结论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4页
致谢第114-115页
个人简介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New-Onset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Pregnancy: A Systematic Review
下一篇: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ryobiopsy Versus Forceps Biopsy for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 And Lung Tumours:A Meta-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