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的价值及其评估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3页 |
图表目录 | 第13-15页 |
1 绪论 | 第15-29页 |
1.1 有关背景 | 第15-17页 |
1.1.1 城市绿地的概念 | 第15-16页 |
1.1.2 城市绿地的分类 | 第16页 |
1.1.3 各类城市绿地的内涵 | 第16-17页 |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7-20页 |
1.2.1 问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8-2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1.3.1 环境资源价值的研究 | 第20-23页 |
1.3.2 城市绿地的研究 | 第23-2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6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26-27页 |
1.5.1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1.5.2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第27页 |
1.6 研究实例基本情况 | 第27-29页 |
2 城市绿地的功能 | 第29-35页 |
2.1 城市绿地生态经济系统 | 第29-32页 |
2.1.1 城市绿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内涵 | 第29页 |
2.1.2 城市绿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 | 第29-31页 |
2.1.3 城市绿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 | 第31-32页 |
2.2 城市绿地系统的服务功能 | 第32-35页 |
2.2.1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研究简述 | 第32-33页 |
2.2.2 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 | 第33-34页 |
2.2.3 城市绿地系统的经济功能 | 第34页 |
2.2.4 城市绿地系统的社会功能 | 第34-35页 |
3 城市绿地的价值 | 第35-48页 |
3.1 价值的内涵 | 第35-36页 |
3.2 城市绿地价值的理论分析 | 第36-42页 |
3.2.1 效用价值论 | 第36-38页 |
3.2.2 劳动价值论 | 第38-40页 |
3.2.3 哲学价值论 | 第40页 |
3.2.4 价值工程价值论 | 第40-41页 |
3.2.5 生态环境价值论 | 第41-42页 |
3.3 城市绿地价值的构成 | 第42-46页 |
3.3.1 与城市绿地相关的价值构成 | 第42-44页 |
3.3.2 城市绿地的价值类型及其内涵 | 第44-46页 |
3.4 城市绿地价值的特点 | 第46-48页 |
3.4.1 价值组成的多元性 | 第46-47页 |
3.4.2 价值内涵的主体性 | 第47页 |
3.4.3 使用价值的共享性 | 第47页 |
3.4.4 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 第47-48页 |
4 城市绿地价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71页 |
4.1 发展阶段指数 | 第48-52页 |
4.1.1 社会发展阶段与城市绿地价值 | 第48页 |
4.1.2 发展阶段指数的构建 | 第48-51页 |
4.1.3 杭州市不同时期发展阶段指数分析 | 第51-52页 |
4.2 环境压力指数 | 第52-56页 |
4.2.1 城市环境压力与城市绿地价值 | 第52-53页 |
4.2.2 城市绿地环境压力分析总体设计 | 第53-55页 |
4.2.3 杭州市绿地环境压力分析 | 第55-56页 |
4.3 景观格局指数 | 第56-64页 |
4.3.1 景观格局的内涵 | 第56页 |
4.3.2 绿地景观格局与城市绿地价值 | 第56-58页 |
4.3.3 表征绿地结构与功能的景观格局指标 | 第58-60页 |
4.3.4 杭州市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分析 | 第60-64页 |
4.4 可达性指数 | 第64-71页 |
4.4.1 可达性的内涵 | 第64-65页 |
4.4.2 绿地可达性与城市绿地价值 | 第65-66页 |
4.4.3 绿地可达性指数及其分析原理 | 第66-69页 |
4.4.4 杭州市城市绿地可达性分析 | 第69-71页 |
5 城市绿地价值评估总论 | 第71-82页 |
5.1 城市绿地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 | 第71-74页 |
5.1.1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71-72页 |
5.1.2 外部性理论 | 第72-73页 |
5.1.3 城市土地生态理论 | 第73-74页 |
5.2 城市绿地价值评估的基本原则 | 第74-75页 |
5.2.1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 第74页 |
5.2.2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分析相结合 | 第74页 |
5.2.3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 第74-75页 |
5.2.4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 第75页 |
5.2.5 多方法多途径相结合 | 第75页 |
5.3 城市绿地价值评估的特点 | 第75-76页 |
5.3.1 评估基础的综合性 | 第75页 |
5.3.2 评估内容的多元性 | 第75-76页 |
5.3.3 评估过程的复杂性 | 第76页 |
5.3.4 评估结果的指导性 | 第76页 |
5.4 城市绿地价值评估的方法 | 第76-82页 |
5.4.1 基于市场的经济评估法 | 第76-77页 |
5.4.2 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 | 第77-80页 |
5.4.3 条件价值评估法 | 第80-82页 |
6 城市绿地的直接服务价值评估 | 第82-93页 |
6.1 城市绿地直接服务价值的内容 | 第82-85页 |
6.1.1 改善城市环境 | 第82-84页 |
6.1.2 形成城市绿地产业 | 第84页 |
6.1.3 提升城市知名度 | 第84-85页 |
6.2 城市绿地直接服务价值的评估方法选择 | 第85-86页 |
6.2.1 直接服务价值的实质 | 第85-86页 |
6.2.2 评估方法的确定 | 第86页 |
6.3 杭州市城市绿地直接服务价值的计算 | 第86-91页 |
6.3.1 城市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 第86-88页 |
6.3.2 回归模型构建与绿地直接服务函数设计 | 第88-89页 |
6.3.3 数据资料与模型参数确定 | 第89页 |
6.3.4 模型检验和拟合效果 | 第89-90页 |
6.3.5 绿地直接服务价值的计算 | 第90-91页 |
6.4 评估结果分析 | 第91-93页 |
6.4.1 变化趋势分析 | 第91页 |
6.4.2 滞后效应分析 | 第91-93页 |
7 城市绿地的间接功能价值评估 | 第93-106页 |
7.1 城市绿地间接功能价值的含义 | 第93-98页 |
7.1.1 维持碳氧平衡 | 第93-95页 |
7.1.2 吸收有毒气体,净化空气 | 第95页 |
7.1.3 防尘杀菌 | 第95-96页 |
7.1.4 降低噪音 | 第96页 |
7.1.5 涵养水源,蓄水保土 | 第96-97页 |
7.1.6 调节气候 | 第97-98页 |
7.2 城市绿地间接功能价值的评估方法 | 第98-103页 |
7.2.1 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价值评估方法 | 第98-100页 |
7.2.2 吸收有毒气体与滞尘价值评估方法 | 第100-101页 |
7.2.3 蓄水价值评估方法 | 第101-103页 |
7.2.4 调节温度价值评估方法 | 第103页 |
7.3 杭州市城市绿地间接功能价值计算 | 第103-106页 |
7.3.1 释放氧气价值计算 | 第103页 |
7.3.2 吸收二氧化硫价值计算 | 第103-104页 |
7.3.3 滞尘价值计算 | 第104页 |
7.3.4 蓄水价值计算 | 第104页 |
7.3.5 调节温度价值计算 | 第104-105页 |
7.3.6 间接功能价值总量计算 | 第105-106页 |
8 城市绿地的存在价值评估 | 第106-119页 |
8.1 存在价值评估概述 | 第106-109页 |
8.1.1 存在价值的含义 | 第106-107页 |
8.1.2 存在价值的评估方法 | 第107-109页 |
8.2 杭州市城市绿地存在价值的CV研究方法 | 第109-113页 |
8.2.1 CV研究的调查方式 | 第109页 |
8.2.2 CV调查表的设计 | 第109-110页 |
8.2.3 CV研究的采样 | 第110-111页 |
8.2.4 CV研究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111-113页 |
8.3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相关分析 | 第113-117页 |
8.3.1 总体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第113-115页 |
8.3.2 分类调查结果分析 | 第115-117页 |
8.4 存在价值评估结果分析 | 第117-119页 |
8.4.1 杭州市城市绿地存在价值估计 | 第117页 |
8.4.2 CV研究结果分析 | 第117-119页 |
9 城市绿地价值调控及对策 | 第119-123页 |
9.1 城市绿地价值调控机制分析 | 第119-120页 |
9.1.1 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 | 第119-120页 |
9.1.2 市场机制不健全 | 第120页 |
9.1.3 绿地系统结构不合理 | 第120页 |
9.2 提高城市绿地综合效益的对策 | 第120-123页 |
9.2.1 健全政策法律保障体系 | 第120页 |
9.2.2 强化市场调节作用 | 第120-121页 |
9.2.3 完善技术支持体系 | 第121页 |
9.2.4 因地制宜布局城市绿地空间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3页 |
英文摘要 | 第133页 |
附录1 | 第137-138页 |
附录2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