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基于二硫键自组装多功能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英文缩略词表第14-16页
第一章 前言第16-20页
    1 小分子自组装及还原敏感性给药系统第16-17页
    2 自噬与肿瘤第17-18页
    3 肿瘤的光热治疗和光学成像第18-20页
第二章 负载吲哚菁绿的自组装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构建第20-39页
    1 引言第20页
    2 仪器与试剂第20-21页
        2.1 实验仪器第20-21页
        2.2 实验试剂第21页
    3 实验方法第21-27页
        3.1 ICG/DOX-SS-HCQ/DSPE-PEG-FA的合成及表征第21-26页
            3.1.1 ICG/DOX-SS-HCQ/DSPE-PEG-FA的合成第21-23页
                3.1.1.1 DOX-SS-HCQ的合成第21-23页
                3.1.1.2 DOX-SS-HCQ/DSPE-PEG-FA的制备第23页
                3.1.1.3 ICG/DOX-SS-HCQ/DSPE-PEG-FA的制备第23页
            3.1.2 ICG/DOX-SS-HCQ/DSPE-PEG-FA的表征第23-25页
                3.1.2.1 紫外可见光谱扫描(UV-Vis)第23-24页
                3.1.2.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第24页
                3.1.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第24页
                3.1.2.4 纳米制剂的粒径、电位、PDI的测定第24页
                3.1.2.5 分子动力学模拟第24-25页
            3.1.3 阿霉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25-26页
                3.1.3.1 阿霉素检测波长的确定第25页
                3.1.3.2 阿霉素标准曲线的建立第25-26页
                3.1.3.3 溶液阿霉素含量的测定第26页
        3.2 纳米制剂在体外环境中的释药第26页
        3.3 纳米制剂的体外光热转换实验第26-27页
    4 结果与讨论第27-37页
        4.1 ICG/DOX-SS-HCQ/DSPE-PEG-FA纳米制剂的表征第27-33页
            4.1.1 DOX-SS-HCQ的表征第27-32页
                4.1.1.1 紫外可见光谱扫描(UV-Vis)第27-28页
                4.1.1.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第28页
                4.1.1.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28-29页
                4.1.1.4 分子动力学模拟第29-32页
            4.1.2 DOX-SS-HCQ/DSPE-PEG-FA以及ICG/DOX-SS-HCQ/DSPE-PEG-FA的表征第32-33页
        4.2 阿霉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33-35页
            4.2.1 阿霉素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3-35页
            4.2.2 溶液中阿霉素含量的测定第35页
        4.3 纳米制剂在体外环境中的药物释放第35-36页
        4.4 纳米制剂的体外光热转换实验第36-37页
    5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三章 负载吲哚菁绿的自组装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细胞学研究第39-57页
    1 引言第39页
    2 仪器与试剂第39-41页
        2.1 仪器第39-40页
        2.2 试剂第40页
        2.3 有关试剂的配制第40-41页
    3 实验方法第41-46页
        3.1 细胞培养第41-43页
            3.1.1 灭菌第41-42页
            3.1.2 细胞培养条件第42页
            3.1.3 细胞复苏及冻存第42页
            3.1.4 细胞传代及计数第42-43页
        3.2 荧光显微镜观察纳米制剂的细胞摄取实验第43页
        3.3 ICG/DOX-SS-HCQ/DSPE-PEG-FA纳米制剂的细胞毒性实验第43-44页
        3.4 ICG/DOX-SS-HCQ/DSPE-PEG-FA纳米制剂的细胞周期实验第44-45页
        3.5 ICG/DOX-SS-HCQ/DSPE-PEG-FA纳米制剂的细胞凋亡实验第45页
        3.6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第45-46页
    4 结果与讨论第46-56页
        4.1 MCF-7 细胞对纳米制剂的摄取结果第46-48页
        4.2 ICG/DOX-SS-HCQ/DSPE-PEG-FA纳米制剂的细胞毒性研究第48-51页
        4.3 ICG/DOX-SS-HCQ/DSPE-PEG-FA纳米制剂的细胞周期研究第51-53页
        4.4 ICG/DOX-SS-HCQ/DSPE-PEG-FA纳米制剂的细胞凋亡研究第53-55页
        4.5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第55-56页
    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四章 负载吲哚菁绿的自组装靶向纳米给药系统在体内的靶向性和药效学研究第57-67页
    1 引言第57页
    2 仪器与试剂第57-58页
        2.1 仪器第57-58页
        2.2 试剂第58页
        2.3 实验动物第58页
    3 实验方法第58-60页
        3.1 MCF-7 细胞培养第58页
        3.2 MCF-7 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第58-59页
        3.3 ICG/DOX-SS-HCQ/DSPE-PEG-FA的小鼠活体成像研究第59页
        3.4 ICG/DOX-SS-HCQ/DSPE-PEG-FA的小鼠体内药效学研究第59-60页
            3.4.1 荷瘤小鼠的机能和体重变化第59页
            3.4.2 ICG/DOX-SS-HCQ/DSPE-PEG-FA给药系统的抗肿瘤活性第59-60页
            3.4.3 荷瘤小鼠肿瘤组织的Tunel染色第60页
    4 结果与讨论第60-65页
        4.1 MCF-7 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第60页
        4.2 ICG/DOX-SS-HCQ/DSPE-PEG-FA的小鼠活体成像研究第60-62页
        4.3 ICG/DOX-SS-HCQ/DSPE-PEG-FA的小鼠体内药效学研究第62-64页
            4.3.1 荷瘤小鼠的机能和体重变化第62-63页
            4.3.2 ICG/DOX-SS-HCQ/DSPE-PEG-FA给药系统的抗肿瘤活性第63-64页
        4.4 荷瘤小鼠肿瘤组织的Tunel染色第64-65页
    5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6页
个人简介第76-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毛泽东讲话稿的写作艺术
下一篇:浅析悬念巧合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