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3页 |
第一节 聚合物微纳图案化表面的构筑 | 第14-23页 |
1.1.1 光刻技术 | 第14-16页 |
1.1.2 纳米压印技术 | 第16-17页 |
1.1.3 微接触印刷技术 | 第17-18页 |
1.1.4 浸笔刻蚀技术 | 第18-19页 |
1.1.5 嵌段共聚物刻蚀技术 | 第19-21页 |
1.1.6 胶体晶体刻蚀技术 | 第21-23页 |
第二节 聚合物多层微纳结构的构筑 | 第23-30页 |
1.2.1 层层组装技术制备聚合物多层结构及其图案化 | 第23-26页 |
1.2.2 旋涂法制备有序聚合物多层结构及其图案化 | 第26-30页 |
第三节 聚合物多层微纳结构的性能与应用 | 第30-41页 |
1.3.1 蝴蝶翅膀周期性等级微纳结构的简介 | 第30-31页 |
1.3.2 蝴蝶翅膀的减反射特性 | 第31-32页 |
1.3.3 蝴蝶翅膀超疏水特性 | 第32-33页 |
1.3.4 蝴蝶翅膀微纳等级结构在仿生传感器方面的应用 | 第33-41页 |
第四节 本论文的选题及设计思路 | 第41-43页 |
第二章 层层组装膜自修复能力的研究 | 第43-57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44-47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44页 |
2.2.2 层层组装膜(LBL)的制备 | 第44-45页 |
2.2.3 周期性有序裂痕(纳米棒)的形成及自修复 | 第45页 |
2.2.4 周期性有序裂痕(纳米深孔)的形成及自修复 | 第45-46页 |
2.2.5 周期性有序裂痕(微米条带)的形成及自修复 | 第46页 |
2.2.6 仪器设备 | 第46-47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47-55页 |
2.3.1 损伤次数对层层组装膜自修复能力的影响 | 第48-51页 |
2.3.2 损坏程度对层层组装膜自修复能力的影响 | 第51-55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三章 银纳米粒子/聚合物复合条形码纳米棒 | 第57-73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57-58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58-61页 |
3.2.1 实验原料 | 第58-59页 |
3.2.2 聚丙烯酸(PAA)的合成 | 第59页 |
3.2.3 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HEMA)的合成 | 第59页 |
3.2.4 多段节聚合物纳米棒阵列的制备 | 第59-60页 |
3.2.5 银纳米粒子/聚合物复合纳米棒的制备 | 第60页 |
3.2.6 仪器设备 | 第60-61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61-70页 |
3.3.1 聚合物纳米棒阵列的制备 | 第61-62页 |
3.3.2 银纳米粒子的原位制备 | 第62-63页 |
3.3.3 聚合物纳米棒段节数的调控 | 第63-64页 |
3.3.4 PAA段节长度的调控 | 第64-66页 |
3.3.5 银纳米粒子密度的调控 | 第66-70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第四章 聚合物辅助金纳米环阵列和三维同轴金纳米环的构筑 | 第73-91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73-74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74-76页 |
4.2.1 实验原料 | 第74页 |
4.2.2 聚合物纳米柱(模板)的构筑 | 第74-75页 |
4.2.3 柠檬酸包覆的金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75页 |
4.2.4 金纳米粒子在聚合物纳米柱上的自组装 | 第75页 |
4.2.5 金纳米环阵列和自支持纳米环的形成 | 第75页 |
4.2.6 钯纳米环的形成 | 第75-76页 |
4.2.7 FDTD(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理论计算 | 第76页 |
4.2.8 仪器设备 | 第76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76-89页 |
4.3.1 金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77页 |
4.3.2 金纳米粒子环阵列 | 第77-81页 |
4.3.3 银纳米粒子环阵列 | 第81-83页 |
4.3.4 金纳米环阵列 | 第83-88页 |
4.3.5 钯纳米环的形成 | 第88-89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9页 |
作者简历 | 第10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9-110页 |
正在整理和准备投出的论文 | 第110页 |
会议论文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