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25页 |
1.2.1 动力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14-22页 |
1.2.2 危险性评价 | 第22-25页 |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25-26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边坡在地震动力作用下的响应研究 | 第27-41页 |
2.1 动力计算原理 | 第27-30页 |
2.1.1 Newmark-β法 | 第28-29页 |
2.1.2 中心差分法 | 第29-30页 |
2.2 有限元计算条件 | 第30-32页 |
2.2.1 本构模型 | 第30-31页 |
2.2.2 边界条件 | 第31-32页 |
2.3 边坡模型与参数选取 | 第32-33页 |
2.4 地震动输入以及人工边界施加效果验证 | 第33-34页 |
2.5 结果分析 | 第34-39页 |
2.5.1 加速度响应 | 第34-37页 |
2.5.2 位移响应 | 第37-38页 |
2.5.3 频谱响应 | 第38-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地震动参数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41-51页 |
3.1 加速度峰值的影响 | 第41-44页 |
3.1.1 计算条件 | 第41-42页 |
3.1.2 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3.2 频谱的影响 | 第44-48页 |
3.2.1 计算条件 | 第44-46页 |
3.2.2 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3.3 持时的影响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土质边坡类型划分 | 第51-63页 |
4.1 研究现状及问题 | 第51-53页 |
4.2 划分原则 | 第53页 |
4.3 土质边坡类型划分依据的选取 | 第53-55页 |
4.4 边坡地震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权重计算 | 第55-58页 |
4.4.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第55页 |
4.4.2 各影响因素的权重计算 | 第55-58页 |
4.5 土质边坡类型 | 第58-61页 |
4.5.1 坡体组成材料性质 | 第58-59页 |
4.5.2 地形坡度 | 第59-60页 |
4.5.3 土质边坡类型划分 | 第60-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边坡地震稳定性状态判断依据研究 | 第63-73页 |
5.1 边坡地震稳定性状态判断研究背景 | 第63-64页 |
5.1.1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 第63-64页 |
5.1.2 稳定性状态判定 | 第64页 |
5.1.3 存在问题 | 第64页 |
5.2 利用等效塑性应变区贯通程度判断边坡地震稳定性状态 | 第64-71页 |
5.2.1 等效塑性应变区贯通程度定义 | 第64-65页 |
5.2.2 等效塑性应变区贯通程度与安全系数的关系 | 第65-7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土质边坡地震稳定性状态评价 | 第73-89页 |
6.1 地震动的选取 | 第73-77页 |
6.2 计算条件 | 第77-78页 |
6.3 结果分析 | 第78-88页 |
6.3.1 Ⅰ类边坡地震稳定性状态 | 第78-83页 |
6.3.2 Ⅱ、Ⅲ、Ⅳ类土质边坡的地震稳定性状态 | 第83-85页 |
6.3.3 等效塑性应变区贯通程度随地震动特性和坡度的变化规律 | 第85-87页 |
6.3.4 土质边坡破坏模式 | 第87-8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七章 滑坡实例分析 | 第89-95页 |
7.1 汶川地震触发大光包巨型滑坡 | 第89-93页 |
7.1.1 滑坡概况 | 第89页 |
7.1.2 滑坡特征 | 第89-91页 |
7.1.3 滑坡区地震动特征 | 第91页 |
7.1.4 其他滑坡实例分析 | 第91-93页 |
7.2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第95-99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95-97页 |
8.2 本文不足之处及展望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作者介绍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