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农药的污染现状 | 第10-11页 |
1.1.1 农药分类及作用 | 第10页 |
1.1.2 农药水环境污染现状 | 第10页 |
1.1.3 农药的危害 | 第10-11页 |
1.2 农药的降解方法 | 第11-12页 |
1.2.1 物理法 | 第12页 |
1.2.2 化学法 | 第12页 |
1.2.3 生物法 | 第12页 |
1.2.4 光催化法 | 第12页 |
1.3 TiO_2光催化氧化的机理及其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TiO_2光催化氧化的机理 | 第12-13页 |
1.3.2 TiO_2光催化降解农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 氮掺杂TiO_2光催化剂的改性研究 | 第16-20页 |
1.4.1 氮掺杂TiO_2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4.2 常用的氮源以及氮掺杂TiO_2制备方法 | 第19-20页 |
1.5 TiO_2光催化剂载体 | 第20-22页 |
1.5.1 载体的作用 | 第20页 |
1.5.2 载体特点 | 第20-22页 |
1.5.3 载体类型 | 第22页 |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2-24页 |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6.3 实验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24页 |
2.2 实验装置 | 第24-25页 |
2.3 啶酰菌胺的性质 | 第25页 |
2.4 改性TiO_2性状表征项目及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2.4.1 XRD表征 | 第25-26页 |
2.4.2 SEM表征 | 第26页 |
2.4.3 UV-vis表征 | 第26页 |
2.5 啶酰菌胺检测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2.5.1 液相色谱(HPLC)检测分析 | 第26页 |
2.5.2 中间产物的检测分析 | 第26页 |
2.5.3 TOC分析 | 第26页 |
2.5.4 pH值的测定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氮掺杂改性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 第28-40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载体泡沫陶瓷的特性 | 第28页 |
3.3 泡沫陶瓷的清洗 | 第28-29页 |
3.4 溶胶凝胶法制备氮掺杂二氧化钛 | 第29-30页 |
3.5 啶酰菌胺降解效率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3.5.1 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30页 |
3.5.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0-31页 |
3.5.3 分析方法 | 第31页 |
3.6 啶酰菌胺的光解实验 | 第31页 |
3.7 负载薄膜的泡沫陶瓷对水中啶酰菌胺的吸附作用 | 第31-32页 |
3.8 氮掺杂二氧化钛的性能表征及其光催化实验 | 第32-38页 |
3.8.1 煅烧温度对TiO_2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32-34页 |
3.8.2 煅烧时间对TiO_2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3.8.3 掺氮量对TiO_2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35-38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掺氮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啶酰菌胺的研究 | 第40-50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影响啶酰菌胺光催化降解效率的因素的探究 | 第40-44页 |
4.2.1 初始pH值对啶酰菌胺光催化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4.2.2 催化剂用量对啶酰菌胺光催化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4.2.3 初始浓度对啶酰菌胺光催化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4 曝气条件对啶酰菌胺光催化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 水体中常见阳离子对啶酰菌胺光催化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4.4 水体中常见阴离子对啶酰菌胺光催化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45页 |
4.5 负载型与粉末状TiO_2光催化效率对比 | 第45-46页 |
4.6 氮掺杂改性TiO_2与P25光催化效率对比 | 第46-47页 |
4.7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 | 第47-4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啶酰菌胺光催化降解的中间产物及中间过程 | 第50-58页 |
5.1 引言 | 第50页 |
5.2 啶酰菌胺降解过程中TOC变化 | 第50页 |
5.3 啶酰菌胺降解动力学研究 | 第50-51页 |
5.4 啶酰菌胺光催化降解的中间产物与途径 | 第51-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8-60页 |
6.1 结论 | 第58-59页 |
6.2 建议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