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主要缩略词表 | 第9-12页 |
前言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幼年大鼠毒死蜱经口暴露PBTK/TD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15-38页 |
1.1 方法 | 第15-21页 |
1.1.1 模型构建的步骤 | 第15页 |
1.1.2 模型的结构 | 第15-17页 |
1.1.3 质量守恒微分方程组 | 第17页 |
1.1.4 模型软件 | 第17-18页 |
1.1.5 模型参数及其年龄相关函数拟合 | 第18-19页 |
1.1.6 模型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 第19页 |
1.1.7 模型参数的优化与调整 | 第19-20页 |
1.1.8 模型的验证 | 第20-21页 |
1.2 结果 | 第21-36页 |
1.2.1 参数年龄相关函数拟合结果 | 第21-24页 |
1.2.2 参数优化和灵敏度分析结果 | 第24-31页 |
1.2.3 模型拟合与验证结果 | 第31-36页 |
1.3 讨论 | 第36-37页 |
1.4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二章 幼年大鼠毒死蜱经口急性暴露的毒代动力学及毒效学研究 | 第38-5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2.1.1 材料与设备 | 第38页 |
2.1.2 实验动物 | 第38页 |
2.1.3 剂量分组与染毒方法 | 第38-39页 |
2.1.4 样本采集与保存 | 第39页 |
2.1.5 指标测定方法 | 第39-40页 |
2.1.6 统计学方法 | 第40-41页 |
2.2 结果 | 第41-47页 |
2.2.1 毒物代谢动力学结果 | 第41-45页 |
2.2.2 毒物代谢效应学结果 | 第45-47页 |
2.3 讨论 | 第47-49页 |
2.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幼年大鼠毒死蜱经口重复暴露的毒代动力学及毒效学研究 | 第50-6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3.1.1 材料与设备 | 第50页 |
3.1.2 实验动物 | 第50页 |
3.1.3 剂量分组与染毒方法 | 第50页 |
3.1.4 样本采集与保存 | 第50-51页 |
3.1.5 指标测定方法 | 第51页 |
3.1.6 统计方法 | 第51页 |
3.2 结果 | 第51-64页 |
3.2.1 一般情况 | 第51-52页 |
3.2.2 毒物代谢动力学结果 | 第52-56页 |
3.2.3 毒物代谢效应学结果 | 第56-59页 |
3.2.4 剂量与毒效应关系分析结果 | 第59-64页 |
3.3 讨论 | 第64-65页 |
3.4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幼年大鼠毒死蜱经口暴露PBTK/TD模型的应用探索 | 第66-73页 |
4.1 方法 | 第66页 |
4.1.1 仿真动物实验计算基准效应剂量 | 第66页 |
4.1.2 预测江苏省儿童毒死蜱膳食暴露的内暴露剂量与毒效应情况 | 第66页 |
4.2 结果 | 第66-71页 |
4.2.1 仿真动物实验计算基准效应剂量的结果 | 第66-69页 |
4.2.2 江苏省儿童毒死蜱膳食暴露的内暴露剂量与毒效应情况的预测结果 | 第69-71页 |
4.3 讨论 | 第71-72页 |
4.4 小结 | 第72-73页 |
综述:生物监测数据在有机磷农药暴露评估中的应用 | 第73-78页 |
5.1 有机磷农药的生物监测指标 | 第73-75页 |
5.1.1 胆碱酯酶 | 第73-74页 |
5.1.2 代谢产物 | 第74页 |
5.1.3 其他生物标记物 | 第74-75页 |
5.2 生物监测数据在有机磷农药暴露评估中的应用与研究情况 | 第75-77页 |
5.2.1 国外应用与研究情况 | 第75-76页 |
5.2.2 国内应用与研究情况 | 第76-77页 |
5.3 小结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8页 |
作者简介 | 第88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