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论文--燃料电池论文

金属及金属氧化物助剂对Pt催化氧化甲醇的助催化作用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26页
    1.1 引言第9页
    1.2 燃料电池第9-13页
        1.2.1 燃料电池的发展历程第9-10页
        1.2.2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0-11页
        1.2.3 燃料电池的特点第11-12页
        1.2.4 燃料电池的分类第12-13页
    1.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第13-16页
        1.3.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发展历史第13-14页
        1.3.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4页
        1.3.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优点及存在问题第14-15页
        1.3.4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应用第15-16页
    1.4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第16-25页
        1.4.1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6-18页
        1.4.2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面临的问题第18页
        1.4.3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第18-25页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思路第25-26页
第2章 非合金化的双金属PtAu催化剂对甲醇的电催化氧化第26-40页
    2.1 引言第26-27页
    2.2 实验部分第27-30页
        2.2.1 化学试剂第27-28页
        2.2.2 所用仪器第28页
        2.2.3 氧化石墨的制备第28页
        2.2.4 Pt/RGO的制备第28页
        2.2.5 Pt_mAu/RGO的制备第28-29页
        2.2.6 工作电极预处理第29页
        2.2.7 Pt_mAu/RGO样品的电化学测试第29-3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0-38页
        2.3.1 Pt_mAu/RGO催化剂的表征第30-34页
        2.3.2 Pt_mAu/RGO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34-38页
            2.3.2.1 Pt_mAu/RGO催化剂在碱性介质中的循环伏安曲线第34-35页
            2.3.2.2 Pt_mAu/RGO催化剂对甲醇氧化的电催化性能测试第35-38页
    2.4 结论第38-40页
第3章 不同形貌的二氧化锰载体对Pt电催化氧化甲醇的影响第40-54页
    3.1 引言第40-41页
    3.2 实验部分第41-43页
        3.2.1 化学试剂第41页
        3.2.2 所用仪器第41页
        3.2.3 不同形貌的MnO_2的制备第41-42页
        3.2.4 Pt/MnO_2催化剂的制备第42页
        3.2.5 工作电极预处理第42页
        3.2.6 Pt/MnO_2催化剂样品的电化学测试第42-4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3-53页
        3.3.1 Pt/MnO_2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表征第43-48页
        3.3.2 Pt/MnO_2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48-53页
            3.3.2.1 Pt/MnO_2催化剂在酸性介质中的循环伏安曲线第48-50页
            3.3.2.2 Pt/MnO_2催化剂样品对甲醇氧化的电催化性能测试第50-53页
    3.4 结论第53-54页
第4章 二氧化铈对Pt/C催化剂电催化氧化甲醇的助催化作用第54-65页
    4.1 引言第54页
    4.2 实验部分第54-57页
        4.2.1 化学试剂第54-55页
        4.2.2 所用仪器第55页
        4.2.3 不同形貌的CeO_2的制备第55页
        4.2.4 Pt-CeO_2/C和Pt /C催化剂的制备第55-56页
        4.2.5 工作电极预处理第56页
        4.2.6 电催化性能测试第56-5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7-63页
        4.3.1 催化剂样品的表征第57-61页
        4.3.2 Pt-CeO_2/C和Pt/C催化剂样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61-63页
    4.4 结论第63-65页
第5章 全文总结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7页
在读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7-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转型期政策悖论中利益问题分析
下一篇:湖北大物流体系构建投资分配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