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内高压真空断路器操作机构的优化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8-12页 |
1.1.1 概述 | 第8页 |
1.1.2 真空断路器优点 | 第8-9页 |
1.1.3 真空断路器的发展史 | 第9页 |
1.1.4 国外真空断路器的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1.1.5 国内真空断路器的发展现状 | 第10-12页 |
1.1.6 真空断路器的发展趋势 | 第12页 |
1.2 课题的主要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1.3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真空断路器 | 第14-33页 |
2.1 真空灭弧室 | 第14-20页 |
2.1.1 真空电弧及真空电弧的熄灭 | 第14-16页 |
2.1.2 真空灭弧室结构特点 | 第16-20页 |
2.2 真空断路器的结构 | 第20-24页 |
2.2.1 真空灭弧室部分 | 第21页 |
2.2.2 真空断路器的架构 | 第21页 |
2.2.3 绝缘支撑部分 | 第21-22页 |
2.2.4 可动导电连接 | 第22页 |
2.2.5 导电回路的散热 | 第22页 |
2.2.6 动静触头的接触压力 | 第22-23页 |
2.2.7 操动机构 | 第23-24页 |
2.3 真空断路器的技术参数 | 第24-26页 |
2.3.1 额定电压 | 第24页 |
2.3.2 额定电流 | 第24页 |
2.3.3 额定短路开断电流 | 第24-25页 |
2.3.5 额定峰值耐受电流、额定短时耐受电流 | 第25页 |
2.3.6 工频耐受电压、冲击耐受电压 | 第25页 |
2.3.7 机械寿命 | 第25-26页 |
2.3.8 额定短路电流开断次数 | 第26页 |
2.3.9 触头允许烧损厚度、允许储存期 | 第26页 |
2.4 真空断路器的特性参数 | 第26-29页 |
2.4.1 分闸速度 | 第27页 |
2.4.2 合闸速度 | 第27-28页 |
2.4.3 合闸弹跳时间 | 第28页 |
2.4.4 三相触头的不同期性 | 第28页 |
2.4.5 触头的开距 | 第28-29页 |
2.4.6 触头压力和接触行程 | 第29页 |
2.5 真空断路器的机械特性曲线 | 第29-33页 |
2.5.1 合闸特性曲线 | 第30-31页 |
2.5.2 分闸特性曲线 | 第31-33页 |
第三章 VS1真空断路器及其操作机构原理 | 第33-38页 |
3.1 VS1真空断路器的结构 | 第33-34页 |
3.1.1 极柱 | 第33页 |
3.1.2 分合闸电磁铁、二次回路 | 第33-34页 |
3.1.3 操作机构 | 第34页 |
3.2 VS1操作机构 | 第34-38页 |
3.2.1 储能单元 | 第34-35页 |
3.2.2 合闸传动单元 | 第35页 |
3.2.3 分闸脱扣单元 | 第35-38页 |
第四章 VS1操作机构的优化设计 | 第38-51页 |
4.1 储能单元的优化设计 | 第38-40页 |
4.1.1 储能过程运动分析 | 第38-39页 |
4.1.2 储能模块的设计要点 | 第39-40页 |
4.2 合闸传动单元的优化设计 | 第40-48页 |
4.2.1 合闸过程运动分析 | 第40-41页 |
4.2.2 连杆机构的设计 | 第41-44页 |
4.2.3 合闸凸轮的设计 | 第44页 |
4.2.4 主轴转矩计算 | 第44-46页 |
4.2.5 机构输出力的静态计算 | 第46-48页 |
4.3 分闸脱扣单元的优化设计 | 第48-51页 |
4.3.1 分闸脱扣单元受力分析 | 第48-49页 |
4.3.2 分闸脱扣单元设计 | 第49-51页 |
第五章 运动仿真及测试结果 | 第51-61页 |
5.1 虚拟样机技术 | 第51-53页 |
5.2 机械系统动态仿真的相关技术 | 第53-54页 |
5.3 ADAMS软件简介 | 第54-56页 |
5.3.1 ADAMS的基本构成以及功能 | 第54-55页 |
5.3.2 ADAMS仿真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55-56页 |
5.4 VS1机构仿真分析 | 第56-59页 |
5.5 样机的实际测试结果 | 第59-6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2页 |
6.1 本文研究总结 | 第61页 |
6.2 展望 | 第61-62页 |
注释 | 第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