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9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现状及评析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农民富裕”问题的提出 | 第19-36页 |
·本文“农民富裕”的概念及涵义解释 | 第19-21页 |
·“农民富裕”的概念 | 第19-20页 |
·“农民富裕”的涵义解释 | 第20-21页 |
·历史上中国的“农民富裕”问题 | 第21-26页 |
·第一类问题:农民市场性财富积累机制的匮乏 | 第21-23页 |
·第二类问题:苛重的封建剥削对农民的财富积累的严重障碍 | 第23-24页 |
·中国始终缺乏农村的经营性富裕群体——农村中产阶级 | 第24-25页 |
·经营性富裕农民群体的缺失对中国农业现代化成长的制约 | 第25-26页 |
·毛泽东关于农民富裕问题的解决思路及实践探索简述 | 第26-31页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土地革命方式均贫富 | 第27-28页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集体所有方式追求共同富裕 | 第28-30页 |
·作用简评:使大部分农民解决了温饱 | 第30-31页 |
·邓小平的农民富裕思想提出的背景和基本理路 | 第31-36页 |
·背景之一:中国大多数农民仍然不富裕 | 第31-32页 |
·背景之二:农村中平均主义思想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第32-34页 |
·邓小平农民富裕思想的基本理路:既坚持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不变,又以发展市场经济方式解决社会主义条件下农民富裕问题,综合解决上述两类问题 | 第34-36页 |
第三章 邓小平农民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6-66页 |
·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 | 第36-41页 |
·社会主义重要的价值目标在农村的体现就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 第36-38页 |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和途径 | 第38-40页 |
·共同富裕目标是市场经济中贫富两极无度分化的防范器 | 第40-41页 |
·承认农民的个体经济富裕的正义价值 | 第41-46页 |
·关于农民的产权正义 | 第41-42页 |
·关于农民的经营正义 | 第42-44页 |
·关于农民的财富正义 | 第44-46页 |
·承认农民的个体经济先富、后富的自然发展顺序 | 第46-50页 |
·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是正常的 | 第47-48页 |
·大多数农民在先富榜样带动下后富起来也是自然的 | 第48-49页 |
·先富-后富-共同富的循环结果是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 第49-50页 |
·承认农民的个体之间在市场竞争中正常适度的分化 | 第50-54页 |
·先富和后富本身就是市场竞争正常分化的表现 | 第50-51页 |
·社会主义条件下农村的富与贫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 | 第51-53页 |
·社会主义条件下农村不会发生两极分化,而是出现大量的农村中产阶级 | 第53-54页 |
·承认“先富”的农民个体对相对贫穷的农民的龙头地位 | 第54-58页 |
·“先富”农民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道路的开拓先锋 | 第55-56页 |
·“先富”农民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经济活动的组织者 | 第56页 |
·“先富”农民是广大农民农村就业的重要安排者 | 第56-58页 |
·承认“先富”的农民个体对整个农村经济的龙头带动作用 | 第58-61页 |
·“先富”农民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骨干力量 | 第58-59页 |
·“先富”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革命的有力推动者 | 第59-60页 |
·“先富”农民是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领军力量 | 第60-61页 |
·农民富裕的实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必备基础 | 第61-66页 |
·农民富裕与国家工业发展 | 第61-62页 |
·农民富裕与国家城市化发展 | 第62-63页 |
·农民富裕与其他产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 第63-64页 |
·农民富裕与社会稳定的实现 | 第64-66页 |
第四章 邓小平农民富裕思想及其意义评价 | 第66-78页 |
·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思想发展链条上进行评价 | 第66-70页 |
·从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角度进行评价 | 第70-75页 |
·邓小平对毛泽东农民富裕思想的继承 | 第70-72页 |
·邓小平对毛泽东农民富裕思想的突破点 | 第72-75页 |
·从解决中国历史上农民贫困两大类基本问题角度进行评价 | 第75-78页 |
结语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