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规范中钢梁局部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内规范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1.2.2 国外规范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3 中、美、欧《钢结构设计规范》概述 | 第13-17页 |
1.3.1 中国规范GB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 | 第13页 |
1.3.2 美国规范ANSI/AISC360-10《Specification for Structural Steel Buildings》 | 第13-14页 |
1.3.3 欧洲-英国规范BS EN1993-1-2005《EC3:Design of steel structures》 | 第14-16页 |
1.3.4 三本设计规范的对比 | 第16-17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薄板屈曲及屈曲后强度理论 | 第19-27页 |
2.1 矩形薄板屈曲理论 | 第19-21页 |
2.1.1 单向均匀受压简支板的弹性屈曲 | 第20-21页 |
2.1.2 均匀受剪简支板的弹性屈曲 | 第21页 |
2.2 受剪板屈曲后强度理论 | 第21-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中美欧受弯构件局部稳定性计算过程规范对比 | 第27-63页 |
3.1 中、美、欧钢结构设计方法对比 | 第27-31页 |
3.1.1 结构上的作用效应 | 第27-29页 |
3.1.2 概率极限状态设计 | 第29-31页 |
3.2 中、美、欧受弯构件局部稳定性计算对比 | 第31-53页 |
3.2.1 局部稳定性计算方法差异概述 | 第31-34页 |
3.2.2 GB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 | 第34-38页 |
3.2.3 ANSI/AISC360-2010《Specification for Structural Steel Buildings》 | 第38-46页 |
3.2.4 BS EN1993-1-2005《EC3: Design of steel structures》 | 第46-53页 |
3.3 组合梁腹板考虑屈曲后强度的计算方法对比 | 第53-61页 |
3.3.1 腹板屈曲后的抗剪承载力计算 | 第53-55页 |
3.3.2 腹板屈曲后的抗弯承载力计算 | 第55-58页 |
3.3.3 弯矩和剪力共同作用 | 第58-59页 |
3.3.4 考虑腹板屈曲后强度时的加劲肋设计 | 第59-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4章 算例对比 | 第63-85页 |
4.1 H型钢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对比 | 第63-66页 |
4.1.1 截面选择依据 | 第63-64页 |
4.1.2 翼缘局部屈曲极限状态的抗弯承载力算例 | 第64-65页 |
4.1.3 统计计算分析 | 第65-66页 |
4.2 焊接工形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对比 | 第66-69页 |
4.2.1 不允许发生局部屈曲的抗剪承载力计算 | 第66-67页 |
4.2.2 考虑屈曲后强度的抗剪承载力计算 | 第67-68页 |
4.2.3 对比分析 | 第68-69页 |
4.3 楼盖结构计算 | 第69-83页 |
4.3.1 荷载统计和截面确定 | 第70-72页 |
4.3.2 主梁截面一(不允许发生局部屈曲) | 第72-79页 |
4.3.3 主梁截面二(考虑屈曲后强度时的计算) | 第79-82页 |
4.3.4 统计分析 | 第82-8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5章 焊接工形钢梁局部屈曲有限元分析 | 第85-92页 |
5.1 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 | 第85页 |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85-87页 |
5.2.1 模型参数 | 第85-86页 |
5.2.2 本构关系 | 第86页 |
5.2.3 模型建立 | 第86页 |
5.2.4 边界条件与加载方式 | 第86-87页 |
5.2.5 设置分析步 | 第87页 |
5.2.6 网格划分 | 第87页 |
5.2.7 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87页 |
5.3 屈曲分析与计算对比 | 第87-90页 |
5.3.1 屈曲分析 | 第87-89页 |
5.3.2 结果对比 | 第89-9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5页 |
6.1 结论 | 第92-93页 |
6.2 展望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附表A BS EN1993-1-5中内部板件-腹板(internal element)的有效宽度b_(eff) | 第100-101页 |
附表B BS EN1993-1-5中外部板件-翼缘(outstand element)的有效宽度b_(eff) | 第101-102页 |
附表C BS EN1993-1-5中横截面的屈曲曲线 | 第102-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