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0-21页 |
1.1 四溴双酚A结构特点、污染现状及其危害 | 第10-12页 |
1.1.1 四溴双酚A结构特点及其性能 | 第10页 |
1.1.2 四溴双酚A的污染来源及现状 | 第10-11页 |
1.1.3 四溴双酚A污染物的危害 | 第11-12页 |
1.2 四溴双酚A非生物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光降解技术 | 第12页 |
1.2.2 物理降解技术 | 第12-13页 |
1.2.3 化学降解技术 | 第13-14页 |
1.2.4 四溴双酚A的非生物处理技术的优缺点 | 第14-15页 |
1.3 四溴双酚A的微生物降解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四溴双酚A的降解菌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共存碳源对微生物降解四溴双酚A的影响作用 | 第16页 |
1.3.3 四溴双酚A降解及其脱溴机理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4 微生物降解四溴双酚A优势 | 第18页 |
1.4 铜绿假单胞菌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特性 | 第18-19页 |
1.4.1 铜绿假单胞菌及其特性 | 第18页 |
1.4.2 铜绿假单胞菌的代谢特性 | 第18-19页 |
1.4.3 铜绿假单胞菌NY3对四溴双酚A降解性能 | 第19页 |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19-21页 |
1.5.1 本论文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5.2 本论文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5.3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铜绿假单胞菌NY3及其ALKB基因突变株降解四溴双酚的特性 | 第21-33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2.1.3 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5-32页 |
2.2.1 NY3及其突变株以不同浓度四溴双酚A为碳源的生长状况 | 第25-27页 |
2.2.2 NY3及其突变株以四溴双酚A为碳源生长同步降解特性 | 第27-29页 |
2.2.3 降解液初始p H对NY3菌及其突变株降解TBBPA的影响 | 第29-30页 |
2.2.4 氮源对于NY3菌及其突变株降解TBBPA的影响 | 第30-31页 |
2.2.5 接菌量对NY3及其突变株菌株降解TBBPA的影响 | 第31-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共存碳源对NY3菌及其突变株降解四溴双酚A特性的影响作用 | 第33-48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3.1.3 分析方法 | 第35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5-46页 |
3.2.1 NY3及其突变株降解四溴双酚A最佳共代谢碳源的筛选 | 第35-41页 |
3.2.2 共存乳酸钠浓度对NY3及其突变株降解四溴双酚A特性的影响 | 第41-44页 |
3.2.3 共存乳酸钠各菌降解TPPBA中间产物荧光光谱特征 | 第44-45页 |
3.2.4 共存乳酸钠各菌降解TPPBA中间产物随时间动态变化特征 | 第45-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4.NY3菌及其ALKB基因突变株降解四溴双酚A中间产物鉴定及机理研究 | 第48-61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4.2.1 菌悬液的制备 | 第48-49页 |
4.2.2 乳酸钠共存下NY3菌及突变株降解TPPBA中间产物鉴定方法 | 第49页 |
4.3 分析方法 | 第49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60页 |
4.4.1 乳酸钠共存下菌株降解TPPBA中间产物色谱分离结果 | 第49-51页 |
4.4.2 各菌株降解四溴双酚A中间产物质谱图解析及其鉴定结果 | 第51-57页 |
4.4.3 各菌株降解体系中四溴双酚A中间产物的积累情况 | 第57-59页 |
4.4.4 alk B基因的缺失对NY3菌好氧降解四溴双酚A机理的影响 | 第59-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5.结论与建议 | 第61-63页 |
5.1 结论 | 第61-62页 |
5.2 建议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奖励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