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养护与维修论文--道路绿化与路侧地带论文

山西省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现状评估及对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1-1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1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第11-12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2-14页
        1.3.1 研究内容第12-14页
第二章 山西省高速公路绿化情况现状评估第14-35页
    2.1 山西省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现状第14-27页
        2.1.1 高速公路绿地组成第14页
        2.1.2 高速公路绿化现状第14-27页
    2.2 现状评估第27-33页
        2.2.1 模型的建立第27-29页
        2.2.2 山西省高速公景观绿化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第29-33页
    2.3 现状问题总结第33-35页
        2.3.1 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第33-34页
        2.3.2 公路景观绿化效果及存在问题第34-35页
第三章 山西省高速公路景观绿化区划第35-75页
    3.1 区划的目的第35页
    3.2 区划的依据第35页
    3.3 区域的划分第35-56页
        3.3.1 同朔盆地第36-38页
        3.3.2 晋西北缓坡丘陵区第38-40页
        3.3.3 忻太盆地第40-43页
        3.3.4 吕梁山黄土丘陵区第43-46页
        3.3.5 太行山中南部第46-49页
        3.3.6 太行山中北部第49-51页
        3.3.7 上党盆地第51-54页
        3.3.8 晋南盆地第54-56页
    3.4 高速公路绿化植物的选择第56-75页
        3.4.1 高速公路绿化植物种类调查第56-71页
        3.4.2 高速公路绿化推荐植物种类第71-75页
第四章 绿化植物配置模式研究第75-83页
    4.1 中央分隔带绿化植物配置模式第75-76页
        4.1.1 绿化技术要求第75页
        4.1.2 植物配置模式第75-76页
    4.2 边坡绿化植物配置模式第76-79页
        4.2.1 绿化技术要求第76页
        4.2.2 植物配置模式第76-79页
    4.3 边沟外绿化模式第79-80页
        4.3.1 绿化技术要求第79页
        4.3.2 植物配置模式第79-80页
    4.4 互通立交区绿化模式第80-81页
        4.4.1 绿化技术要求第80页
        4.4.2 植被配置模式第80-81页
    4.5 其他绿化区域绿化模式第81-83页
        4.5.1 沿线服务及管理设施的景观绿化第81页
        4.5.2 护坡道、碎落台景观绿化第81-82页
        4.5.3 公路取弃土场绿化第82页
        4.5.4 其它景观绿化第82-83页
第五章 景观绿化标准和尺度研究第83-95页
    5.1 中央分隔带景观绿化标准和尺度的研究第83-90页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3页
        5.1.2 平直路段防眩第83-85页
        5.1.3 平曲线路段防眩株距调整第85-86页
        5.1.4 竖曲线路段防眩高度调整第86-90页
    5.2 互通立交区景观绿化标准和尺度的研究第90-92页
        5.2.1 栽植区域的划分第90-91页
        5.2.2 视距要求第91-92页
    5.3 公路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第92页
    5.4 公路景观设计的方法及工作流程第92-95页
        5.4.1 工程建设初期第92-93页
        5.4.2 功能设计和施工设计阶段第93-95页
第六章 代表性景观实例第95-110页
    6.1 大呼高速公路绿化实例第95-103页
        6.1.1 项目背景第95页
        6.1.2 沿线概况第95-96页
        6.1.3 总体设计第96-97页
        6.1.4 分项设计第97-103页
    6.2 霍永高速公路绿化实例第103-110页
        6.2.1 沿线概况第103-104页
        6.2.2 总体设计第104页
        6.2.3 分项设计第104-11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0-111页
    7.1 结论第110页
    7.2 建议及展望第110-111页
附录第111-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16页
致谢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西省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技术应用研究
下一篇:恩施五句子歌的源流及民俗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