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 第10页 |
1.1.2 乡村景观的问题现状与反思 | 第10-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4.1 国外关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2 国内关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5.1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美丽乡村”的在地性 | 第20-34页 |
2.1“美丽乡村”的愿景 | 第20页 |
2.2 乡村的在地性特征要素及其作用 | 第20-27页 |
2.2.1 自然要素 | 第20-21页 |
2.2.2 人文景观物质要素 | 第21-25页 |
2.2.3 非物质因素的人文特色 | 第25-27页 |
2.3 在地性景观规划设计的整体方法 | 第27-30页 |
2.3.1 尊重在地自然环境 | 第27-28页 |
2.3.2 延续在地历史 | 第28页 |
2.3.3 乡村空间在地更新 | 第28-29页 |
2.3.4 在地文化整合 | 第29页 |
2.3.5 选择适宜的在地技术与材料 | 第29-30页 |
2.4 在地特色要素的设计表达 | 第30-32页 |
2.4.1 自然要素的设计表达 | 第30-31页 |
2.4.2 人文要素的设计表达 | 第31-32页 |
2.5 案例分析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河北省谷家峪村景观建设状况 | 第34-42页 |
3.1 谷家峪村区位分析 | 第34-35页 |
3.2 谷家峪村现状分析 | 第35-40页 |
3.2.1 自然资源分析 | 第35-37页 |
3.2.2 经济社会状况 | 第37-38页 |
3.2.3 村庄现状道路分析 | 第38页 |
3.2.4 村庄建设用地属性分析 | 第38-39页 |
3.2.5 现状建筑评价 | 第39-40页 |
3.2.6 基础设施现状 | 第40页 |
3.2.7 旅游资源分析 | 第40页 |
3.3 谷家峪历史文化概括 | 第40-41页 |
3.4 谷家峪村景观现状总体评价 | 第41-42页 |
第四章 谷家峪村景观规划设计 | 第42-51页 |
4.1 谷家峪村景观规划定位 | 第42页 |
4.2 谷家峪村景观规划思路 | 第42-44页 |
4.2.1 借助景区资源,打造旅游目的地村庄 | 第42页 |
4.2.2 发现资源与需求,做为乡村发展的动力发生器 | 第42页 |
4.2.3 建筑地景资源潜力 | 第42-43页 |
4.2.4 市场需求潜力 | 第43页 |
4.2.5 精准的目标定位,研究差异化发展的创新工具 | 第43页 |
4.2.6 因地制宜正视现状,重点建设示范区与滚动发展 | 第43页 |
4.2.7 重点示范区 | 第43-44页 |
4.2.8 带动发展区 | 第44页 |
4.3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 第44-45页 |
4.3.1 指导思想 | 第44页 |
4.3.2 规划原则 | 第44-45页 |
4.4 谷家峪村整体规划 | 第45-51页 |
4.4.1 整体意向景观规划 | 第45-46页 |
4.4.2 谷家峪总体规划 | 第46-47页 |
4.4.3 功能结构分析 | 第47-48页 |
4.4.4 道路工程规划 | 第48-49页 |
4.4.5 绿化工程规划 | 第49-51页 |
第五章 谷家峪村公共空间设计方案 | 第51-67页 |
5.1 设计构思 | 第51-56页 |
5.1.1 空间元素 | 第52-53页 |
5.1.2 自然元素 | 第53页 |
5.1.3 人文元素 | 第53-56页 |
5.2 空间布局及功能分区 | 第56页 |
5.3 主要景观区设计 | 第56-67页 |
5.3.1 椿谷田耕区 | 第56-58页 |
5.3.2“峪”空间 | 第58-6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研究要点 | 第67-68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