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24页 |
1.1 电子转移的模型化合物及其分类 | 第7-13页 |
1.1.1 研究电子转移的模型化合物 | 第7-11页 |
1.1.2 混价化合物的分类 | 第11-13页 |
1.2 电子耦合及电子转移的理论研究 | 第13-21页 |
1.2.1 金属金属四重键 | 第13-14页 |
1.2.2 研究电子转移反应的热力学与动力学 | 第14-18页 |
1.2.3 电子耦合常数的计算 | 第18-21页 |
1.3 氢键以及质子耦合电子转移 | 第21-23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选题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苯甲酸根及其氮代衍生物作为辅助配体的双钼单体 | 第24-37页 |
2.1 概述 | 第24-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7页 |
2.2.4 Mo_2(DAniF)_3N_2CC_6H_5的合成 | 第25页 |
2.2.5 Mo_2(DAniF)_3NOCC_6H_5的合成 | 第25-26页 |
2.2.6 Mo_2(DAniF)_3O_2CC_6H_5的合成 | 第26-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6页 |
2.3.1 核磁共振氢谱 | 第27-29页 |
2.3.2 晶体结构 | 第29-31页 |
2.3.3 电化学性质 | 第31-33页 |
2.3.4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 | 第33-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共价键桥连的不对称双钼二聚体的电子耦合及电子转移动力学的研究 | 第37-65页 |
3.1 概述 | 第37-3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9-41页 |
3.2.1 桥配体 4-脒基苯甲酸盐酸盐的合成: | 第39页 |
3.2.2 [Mo_2(DAniF)_3]_2[μ-(NH)OCC_6H_4CO_2]的合成 | 第39页 |
3.2.3 [Mo_2(DAniF)_3]_2[μ-(NH)_2CC_6H_4CO_2]的合成 | 第39-40页 |
3.2.4 [Mo_2(DAniF)_3]_2[μ-(NH)_2CC_6H_4C(NH)O]的合成 | 第40-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63页 |
3.3.1 配体及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 | 第41-45页 |
3.3.2 晶体结构 | 第45-50页 |
3.3.3 电化学性质 | 第50-53页 |
3.3.4 电子顺磁共振(EPR) | 第53-54页 |
3.3.5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 | 第54-57页 |
3.3.6 电子转移的自由能变DG°的计算 | 第57-60页 |
3.3.7 电子耦合常数以及电子转移机理 | 第60-62页 |
3.3.8 分子内电子转移反应的动力学 | 第62-6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由不对称配体通过氢键桥连的对称双钼二元体中质子转移的研究 | 第65-74页 |
4.1 概述 | 第65-66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6-73页 |
4.2.1 实验部分 | 第66页 |
4.2.2 核磁共振氢谱 | 第66-68页 |
4.2.3 晶体结构 | 第68-69页 |
4.2.4 电化学性质 | 第69-70页 |
4.2.5 紫外可见光谱 | 第70-7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5.1 结论 | 第74-75页 |
5.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