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4页 |
0.1 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8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 第8-12页 |
0.3 本文的研究思路、基本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1 “别籍异财”之律文沿革 | 第14-23页 |
1.1 “别籍异财”之溯源及发展 | 第14-16页 |
1.2 “别籍异财”的正式废止 | 第16-18页 |
1.3 “别籍异财”之禁与《唐律疏议》 | 第18-23页 |
2 “别籍异财”之禁的律文解读 | 第23-29页 |
2.1 “别籍”之禁与“异财”之禁中的犯罪主体 | 第23-24页 |
2.2 “别籍异财”之禁的旨趣 | 第24-26页 |
2.3 “别籍异财”之禁的法律内涵 | 第26-29页 |
3 “别籍异财”之禁的变迁历程 | 第29-39页 |
3.1 唐及五代时期的“别籍异财”之禁 | 第29-30页 |
3.2 宋代的“别籍异财”之禁 | 第30-33页 |
3.3 “别籍异财”之禁的演变 | 第33-39页 |
4 “别籍异财”之禁律文变迁原因 | 第39-48页 |
4.1 “同居共财”大家庭观念难以践行 | 第39-44页 |
4.1.1 官方与民间对于“同居共财”的概念界定偏差 | 第39-40页 |
4.1.2 赋役的重压 | 第40-42页 |
4.1.3 艰难的同居共爨 | 第42-44页 |
4.2 家庭财产观念的变迁 | 第44-48页 |
4.2.1 父祖的角度:不再强制执行同居共财 | 第45-46页 |
4.2.2 子孙的角度:个体财产意识强烈 | 第46-48页 |
5 “别籍异财”之禁的理想倡导与司法实践 | 第48-61页 |
5.1 礼法诉求与分家现实 | 第48-54页 |
5.2 “礼法合流”的理想建设与实际行政治理 | 第54-57页 |
5.3 威刑兼用,宽严相济的“别籍异财”之禁 | 第57-61页 |
结束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