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绪论 | 第10-13页 |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选题背景 | 第10页 |
| 2.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一、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认定现状 | 第13-20页 |
| (一) 入刑以来公民个人信息的认定 | 第13-17页 |
| 1.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及刑法法条的变更 | 第13-15页 |
| 2.司法实践层面的混乱 | 第15-17页 |
| (二)公民个人信息认定的刑法理论争议 | 第17-20页 |
| 二、两大法系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不同认定标准 | 第20-26页 |
| (一) 英美法系国家对公民个人信息的认定 | 第20-22页 |
| 1.美国将其界定为“个人隐私” | 第20-21页 |
| 2.英国将其界定为“敏感个人信息” | 第21-22页 |
| (二) 大陆法系国家对公民个人信息的认定 | 第22-24页 |
| 1.德国的认定标准:可识别性 | 第22-23页 |
| 2.日本的认定标准:可识别性 | 第23-24页 |
| (三) 各国(地区)对个人信息的认定小结 | 第24-26页 |
| 1.认定内容上体现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的交叉 | 第24页 |
| 2.认定方式主要为概括式认定与概括式加列举式认定 | 第24-26页 |
| 三、刑法中准确认定公民个人信息的难点与重点 | 第26-31页 |
| (一) 难点:从理论争议中总结最佳“法益概念” | 第26-29页 |
| (二) 重点:在科学论证后出台明确司法解释 | 第29-31页 |
| 四、司法实践中准确认定公民个人信息的必要条件 | 第31-37页 |
| (一) 该个人信息具备基本的可识别属性 | 第32-33页 |
| (二) 该个人信息具有刑法的保护价值 | 第33-34页 |
| (三) 该个人信息的内容具有客观真实性 | 第34-35页 |
| (四) 可采用识别性+价值性+客观真实性的综合认定方式 | 第35-37页 |
| 结语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 致谢 | 第41页 |